兵 孟
兵 孟
Former central banker, expert in macro-prudential policy.
当然会,而且影响还相当大。这事儿不像股市暴跌那样一天就让你感觉到,它更像温水煮青蛙,慢慢地但深刻地改变着整个金融系统的底层逻辑。
我试着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一下这背后是怎么回事儿。
把它想象成一个家庭的钱袋子
一个国家也可以看作一个超大的家庭。
- 年轻人(20-40岁): 这帮人是“月光族”和“贷款族”的主力。他们要买房、买车、结婚、养娃,所以他们主要是借钱消费,储蓄很少。他们是银行最喜欢的客户,因为他们需要贷款。
- 中年人(40-60岁): 这是家庭的顶梁柱。事业稳定,收入最高,孩子也快大了,房贷也还得差不多了。他们开始拼命存钱,为了退休做准备。他们会买大量的股票、基金、债券、理财产品。他们是金融市场最大的“买家”。
- 老年人(60岁以上): 他们不工作了,没有固定收入,主要靠花以前的积蓄(养老金、存款、卖掉投资产品)来生活。他们变成了金融市场上的“卖家”。
好了,现在我们来看看“老龄化”意味着什么:中年人变少,老年人变多。
这会导致什么问题?
1. 资产价格可能会“跌跌不休”
想象一下,在一个市场里,想卖东西(老年人)的人越来越多,而想买东西(中年人)的人越来越少。结果会怎样?东西的价格自然会下跌。
- 房子: 年轻人少了,买房的刚需就少了。老年人可能为了养老,需要卖掉多余的房子换现金。买的人少,卖的人多,房价上涨的动力就弱了,甚至可能下跌。
- 股票和债券: 当一大批“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现在大多是中年人)开始退休,他们会集中地把他们的养老金账户里的股票和基金卖掉,换成现金来花。这么大的抛售压力,如果没足够多的年轻人来接盘,股市和债市就可能面临长期的下行压力。这在日本已经有所体现,被称为“资产负债表衰退”。
金融机构(银行、券商、基金公司)的大部分资产都是这些房子、股票、债券。如果这些东西持续贬值,金融机构的家底就会缩水,搞不好就会出问题。
2. 政府的钱包越来越瘪,风险越来越大
老龄化对政府财政是双重打击:
- 收入端: 干活的年轻人(纳税人)少了,税收收入自然会减少。
- 支出端: 退休的老年人多了,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的支出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一边是挣得少,一边是花得多,政府的财政赤字就会越来越大。怎么办?只能发更多的国债来借钱。
如果国债发得太多,大家就会担心政府将来还不还得起。一旦这种担忧蔓延,就会导致国债价格暴跌,利率飙升,这可能会引爆一场国债危机,进而拖垮整个国家的金融系统。希腊当年的债务危机就是个例子。
3. 经济失去活力,银行日子难过
年轻人是创新和创业的主力军。年轻人少了,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就会下降,经济增长会放缓。
- 对银行来说: 经济不景气,企业和个人贷款的需求就少了。银行找不到好的项目放贷,为了维持利润,可能会铤而走险,去投资一些高风险的项目。2008年金融危机前,很多银行就是这么干的。
- 对保险和养老金公司来说: 他们的商业模式是基于“长寿风险”的精算。但如果人均寿命的增长速度超过预期(这是老龄化的一部分),同时投资收益率因为经济低迷而下降,他们会发现自己收到的保费根本不够未来赔付的。这可能会导致这些掌管着巨额资金的机构出现支付危机。
总结一下
所以,人口老龄化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问题,它通过资产价格、政府财政和经济增长这三条主要渠道,给金融稳定带来了巨大且长期的压力。
它不会像金融危机那样突然爆发,但它会慢慢侵蚀金融系统的根基,让整个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一旦遇到外部冲击(比如另一场疫情或者战争),就更容易崩盘。各国央行和政府现在都在头疼这件事,因为它是一个缓慢但几乎不可逆转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