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如算法交易)会增加金融风险吗?

兵 孟
兵 孟
Former central banker, expert in macro-prudential policy.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想象一下,以前的股票交易大厅,一群穿着红马甲的人挤在一起,对着电话大喊大叫地买卖股票。现在,那个场景大部分被搬进了机房里,取而代之的是无数台高速运转的服务器。这就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而“算法交易”就是其中的主角。

那么,这玩意儿到底会不会让金融市场变得更危险呢?

答案是:这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某些方面降低了风险,但在另一些方面,它创造了新的、我们以前没见过的风险。


为什么说它会增加风险?(“剑刃”锋利的一面)

你可以把算法交易想象成一个反应速度极快的“人”,但它没有感情,只会严格执行代码。当成千上万个这样的“机器人”在市场上同时交易时,问题就可能出现。

  1. 闪崩(Flash Crash)

    • 这是最典型的例子。 想象一下,一个交易员不小心下了一个巨大的卖单(比如把“百万”打成了“十亿”),或者某个算法错误地解读了一条新闻。其他的算法机器人看到这个巨大的卖单,会立刻判断“市场要崩盘了!”,于是它们也开始疯狂抛售。一秒钟之内,成千上万的机器人跟风,股价瞬间就能从100块跌到1块钱。这就是“闪崩”。整个过程可能只有几分钟,但破坏力巨大。2010年美国就发生过一次著名的闪崩,道琼斯指数在几分钟内暴跌近千点,然后又迅速反弹。人类交易员根本来不及反应。
  2. 羊群效应放大器

    • 很多公司的交易算法,底层的逻辑可能是相似的(比如都参考某个技术指标)。当市场出现某种信号时,这些算法会像约好了一样,同时做出买入或卖出的决定。这种“机器羊群”的效应比人类的羊群效应要快得多,也猛烈得多,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把价格推向极端。
  3. “黑箱”风险

    • 现在的一些算法,特别是用上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非常复杂。有时候,连设计者自己都不能100%预测它在某种极端市场情况下会做出什么反应。它就像一个我们看不透的“黑箱”。万一它出了问题,我们很难立刻找到原因并修复它。
  4. 流动性幻觉

    • 平时,算法交易提供了大量的买单和卖单,让市场看起来非常活跃,你想买想卖都很容易(这叫“流动性好”)。但危机一来,这些算法可能在毫秒之内全部撤单,瞬间“消失”。市场上的买卖盘一下子就空了,你手里的股票想卖都卖不掉。这种流动性就像海市蜃楼,看起来很美,一有风吹草动就没了。

为什么说它也可能降低风险?(“剑柄”安全的一面)

当然,科技也不是纯粹的恶魔。它也解决了很多老问题。

  1. 减少“乌龙指”和情绪化交易

    • 人会犯错,会手抖(比如下错单),会恐慌,会贪婪。程序不会。只要代码写得对,它就能精准地执行交易,避免了很多人为失误。在市场恐慌时,人可能会非理性地抛售,而一个设计良好的风险管理算法会冷静地根据预设规则操作。
  2. 提升市场效率

    • 算法让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以前你买卖股票,中间商要收不少手续费。现在因为机器自动化处理,成本低了很多。同时,它让价格发现更有效率,一个资产的合理价格能更快地被市场找到。
  3. 精细化的风险管理

    • 很多算法就是专门用来“止损”的。比如,你可以设定一个程序,当你买的股票下跌超过10%时,它就自动卖出,帮你锁定损失,避免因为犹豫不决而造成更大的亏损。这对于管理风险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结论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科技进步会增加金融风险吗?

  • 它不会“增加”风险的总量,但它彻底“改变”了风险的形式。

旧的风险(比如人为操作失误)减少了,但新的风险(比如闪崩、算法趋同)诞生了。这些新风险的特点是:速度极快、关联性极强、破坏力可能非常集中。

这就像我们把马车换成了高铁。高铁更快、更高效,但也意味着一旦出事,后果可能比马车颠覆要严重得多。

因此,关键不在于要不要用科技,而在于我们如何管理它。监管机构需要跟上科技的步伐,设立好“熔断机制”(市场暴跌时暂停交易,给大家冷静一下),加强对算法的审查,确保金融系统的“刹车”和“安全气囊”能跟得上“引擎”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