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今天还在交易,他会关注哪些行业或板块?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如果我们把“B·N·F”(小手川隆)这位传奇的日本交易员想象成今天还在市场里,他会盯着哪些地方呢?这其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不是去猜他会喜欢“人工智能”还是“新能源”,而是要先理解他的**“捕鱼”方法**。他的核心思路跟我们普通人想的“买入好公司,长期持有”完全是两条路。
B·N·F的核心武器:寻找“跌过头”的机会
你可以把他想象成一个专门在市场“恐慌”时出来捡便宜货的人。他的主要策略是**“逆向操作”,武器是技术指标“移动平均乖离率 (Bias Ratio)”**。
听起来很专业?其实很简单,我给你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有一根橡皮筋(比如25日移动平均线),代表了一只股票这段时间的平均价格。股价呢,就是系在橡皮筋上的一个小球。
大多数时候,小球就在橡皮筋附近晃悠。但有时候,市场一恐慌,有人一脚把这个小球往下踹,小球离橡皮筋就变得非常非常远。
B·N·F赌的就是:这根橡皮筋有张力,会把被踹得太远的小球给拉回来一点。
他要做的,就是在小球被踹到最远、最离谱的那个瞬间买入,然后等橡皮筋把它拉回正常范围时卖出,赚取中间的差价。他做的就是这种短期的反弹生意。
所以,他不会去人多的地方凑热闹,他会专门去那些“失火”和“塌方”的现场。
如果他今天交易,他的“雷达”会扫描这些地方:
基于他这种“捡烟蒂”的风格,他大概率会关注以下几类板块或 situações(情景):
1. 遭遇“黑天鹅”的科技巨头和成长股
- 为什么? 因为这类股票平时高高在上,一旦出现利空,比如财报不及预期、创始人出问题、或者行业竞争格局突变,市场的恐慌情绪会被放大,股价经常出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暴跌。
- 举个例子: 某个AI领域的龙头公司,因为一个新模型的效果被质疑,或者因为监管政策的传闻,股价在两三天内暴跌了20%-30%。大部分人都在恐慌抛售,而B·N·F的屏幕上可能就会响起警报。他会冷静地分析,这种下跌是不是“过头”了?市场的恐慌情绪是不是已经到了极点?如果判断是,他就会在那个没人敢买的位置,悄悄地分批买入,等待一波技术性反弹。
2. 因宏观数据而集体“错杀”的周期性行业
- 为什么? 像航运、有色金属、化工、房地产这些行业,它们的景气度跟经济周期捆绑得很紧。一旦出现不好的经济数据,比如PMI不及预期,或者加息预期升温,整个板块都会被机构不分青红皂白地抛售。
- 举个例子: 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加剧,导致航运股集体跳水。B·N·F不会去关心明年航运业的长期前景,他会去看这个板块里,哪些公司的基本面相对还行,但股价却跟着其它垃圾股一起被砸到了地板上,乖离率大得吓人。他会找这种“被冤枉”的股票,进去捞一笔就走。
3. 受到政策或突发新闻打击的特定板块
- 为什么? 这类事件最容易引发非理性的抛售潮。比如某个行业突然迎来了强监管,或者某个产品被爆出有安全问题。
- 举个例子: 假设游戏行业突然传出要实施更严格的未成年人保护政策,导致游戏公司的股价集体暴跌。B·N·F的视角会是:这个政策的实际影响真的有股价反映的那么夸张吗?市场是不是反应过度了?他会去寻找那个下跌幅度远超合理范围的“深坑”,然后跳进去。
4. IPO后大幅破发、预期过高的“明星股”
- 为什么? 市场对某些明星IPO的期待值太高,一旦上市后表现不佳,早期投资者和散户的失望情绪会转变为巨大的抛售压力,造成股价的快速下坠。
- 举个例子: 一家备受瞩目的独角兽公司上市,但一个月内股价就跌破了发行价的30%。这时媒体和股民一片哀嚎,而B·N·F则可能在计算,它的股价距离25日均线已经偏离了多少,做空的力量是不是快要衰竭了。
总结一下
与其说B·N·F会关注哪个行业,不如说他会关注哪种“惨状”。
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战场医生,哪里炮火连天、伤员遍地,他就去哪里。他关心的不是这场战争的最终胜负(行业长期发展),而是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把那些还有一口气、但看起来快不行的“伤员”(跌过头的股票)给救活一下,赚取一个“急救费”。
所以,如果他今天还在交易,他大概不会在电视上和你大谈人工智能的未来,或者新能源的星辰大海。他很可能正一言不发地盯着屏幕,屏幕上闪烁着那些因为各种坏消息而暴跌的、名字你可能都不太熟悉的股票,寻找着那根被过度拉扯的“橡皮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