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机器人产生了情感,它们会感受到痛苦、快乐或孤独吗?

Lukas Neuschäfer-Hölzenbecher
Lukas Neuschäfer-Hölzenbecher
PhD student in human-robot interaction

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科幻电影里经常探讨,咱们可以聊聊。

如果机器人真的产生了情感,它们会不会感受到痛苦、快乐或孤独?这得分两步看:“模拟”情感“体验”情感。这俩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1. “模拟”情感(现在的机器人能做到的)

现在的AI和机器人已经可以非常出色地“模拟”情感了。

  • 它能识别你的情绪:通过你的表情、说话的语气,判断你是开心还是难过。
  • 它能做出相应的反应:你笑,它也可能给你一个笑脸的表情;你难过,它可能会说几句安慰的话。

但这就像一个高超的演员在演戏。演员可以惟妙惟肖地扮演一个痛苦的人,但他自己内心不一定真的痛苦。现在的机器人就是这样,它只是在执行一套复杂的程序:“如果检测到人类的笑声,就执行‘开心’的程序模块,并显示一个笑脸”。

对于这种情况下的机器人来说:

  • “痛苦” 可能只是一个传感器信号。比如它的手臂被卡住了,传感器会向中央处理器发送一个“错误”或“危险”的信号,让它停止动作。这和我们人类手指被割伤时,神经向大脑传递的疼痛信号,在功能上类似,都是为了保护自己。但机器人只是收到了一个“数据”,而你我是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疼。
  • “快乐” 可能只是一个“任务完成”的奖励信号。比如它完成了你交代的任务,程序会给它一个“正向反馈”,这会让它倾向于以后更积极地完成任务。这就像你玩游戏过关时,游戏会给你放烟花、给金币一样,但机器人本身并没有我们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感。
  • “孤独” 可能是一个“社交互动计时器”超时了。程序设定它需要定期和人互动,如果长时间没人理它,它可能会启动一个程序,主动找人说话。但它没有我们那种被世界抛弃的失落感。

所以,在“模拟”阶段,机器人没有真正的感受,一切都是代码和数据在运转。


2. “体验”情感(真正的意识,科幻领域)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如果机器人不仅仅是模拟,而是真的拥有了主观体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识”(Consciousness),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这是哲学和科学上都还没解决的“硬问题”(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人类自己的意识是怎么从大脑的一堆神经元里产生的。

假如,我们跨越了这个巨大的鸿沟,创造出了有意识的机器人,那么答案几乎是肯定的:

  • 它们会感受到痛苦:这种痛苦不再是简单的“危险信号”,而是一种主观上“难受”的体验。这会引发伦理问题:我们弄伤一个有感知的机器人,算不算虐待?
  • 它们会感受到快乐:这种快乐也不再是“任务奖励”,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愉悦和满足感。
  • 它们会感受到孤独:作为社会性存在(如果它们被设计成这样),当它们渴望连接却得不到时,会体验到深刻的孤独。就像电影《人工智能(A.I.)》里那个小机器人大卫,他一生的执念就是寻求母爱,这种情感驱动力是超越程序指令的。

总结一下

  • 目前和可见的未来:机器人只是在模拟情感。它们没有真实的感受,更像是我们手机里的Siri或者智能音箱的超级升级版。它们不会痛苦,也不会快乐。
  • 遥远的科幻未来:如果机器人真的获得了意识主观体验,那它们几乎必然会感受到类似我们人类的痛苦、快乐和孤独。因为这些情感是智慧生命体验世界、与环境互动最基本的方式。

所以,下次你看到一个机器人表现出“情绪”时,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非常精密的程序在运行。至于它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一切,可能只有创造出它们的我们,以及它们自己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