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 聡太郎
翼 聡太郎
Lead designer of humanoid prototypes
哈喽!聊到人形机器人,这话题可太酷了。它不像手机或者电脑那样几年就换一代,它的每一步都走得特别艰难,但回头看,每一步都算数。
要说里程碑,我觉得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从只能躺着(概念),到蹒跚学步(早期机器人),再到能跑能跳(现代机器人),最后是学会思考和沟通(融入AI)。
下面我按这个思路,给你捋一捋几个我觉得特别关键的节点:
第一阶段:梦想的开始与蹒跚学步(20世纪70-90年代)
这就像是机器人的“婴儿期”。在这之前,机器人大多是工厂里那种固定在原地的机械臂,或者科幻电影里的想象。让人形机器人像人一样用两条腿走路,是当时科学家们的终极梦想。
- 里程碑:早稻田大学的WABOT系列
- 你可以把 WABOT-1(1973年)想象成第一个“站起来”的宝宝。它超级笨重,走一步要花好几十秒,但它第一次证明了“两条腿走路”这个想法是可行的!它还能抓东西,跟人进行简单的日语对话。
- 到了 WABOT-2(1984年),这个“宝宝”学会了新技能——弹钢琴!这说明机器人不止是走路,还能进行更精细的操作。
这个阶段的机器人,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更像是“挪动”,离我们想象中的“行走”还差很远。但没有这个阶段的探索,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第二阶段:动态行走的革命(20世纪末 - 21世纪初)
这是人形机器人发展史上最耀眼的时期,就像一个孩子突然学会了跑和跳。这个阶段的代名词就是——本田(Honda)。
- 里程碑:本田的ASIMO
- 在 ASIMO(2000年)横空出世之前,机器人走路基本都是“静态行走”,就是走一步,停一下,找稳了重心再走下一步,非常僵硬。
- ASIMO 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它实现了“动态行走”,走路的时候身体会自然地摆动来维持平衡,可以连续、流畅地行走,甚至能小跑、上下楼梯、开门、跳舞。
- 你第一次在视频里看到 ASIMO 的时候,那种震撼感是前所未有的。它不再是一个笨拙的铁疙瘩,而是一个灵活、优雅的“小宇航员”。ASIMO 几乎定义了之后十几年里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全部想象。
第三阶段:极限运动与超强平衡(2010年至今)
如果说 ASIMO 是个彬彬有礼的乖学生,那这个阶段的明星就是个极限运动高手。它告诉我们,机器人不仅能走,还能在各种复杂、甚至恶劣的环境下保持平衡。
- 里程碑: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的ATLAS
- ATLAS 的出现,简直是“降维打击”。这家公司好像不太在乎机器人能不能端茶倒水,他们痴迷于一件事:平衡与运动的极限。
- 你可能在网上刷到过它的视频:在雪地、碎石路上行走奔跑,摔倒了能自己爬起来,被人推搡、用棍子捅都能稳住,甚至还能完成后空翻、跑酷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
- ATLAS 的意义在于,它展示了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下的生存能力。未来的机器人如果要去救灾、去工地、去野外,就必须具备这种超强的适应性和平衡能力。它把机器人的“身体素质”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第四阶段:拥有“大脑”的时代(最近几年)
身体已经很强壮了,现在该给它装上一个聪明的“大脑”了。最近一两年,随着AI大语言模型(比如ChatGPT背后的技术)的爆发,人形机器人迎来了新的突破口。
- 里程碑:AI与机器人的融合
- 以前的机器人执行任务,需要工程师一行一行地写代码,告诉它“抬手30度,前进50厘米”。
- 现在,你可以直接用自然语言跟它说:“帮我拿一下桌上的那个苹果”。
- Figure AI 公司与 OpenAI 合作的机器人 Figure 01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演示中,它能听懂人的话,理解自己的处境(“我看到桌上有个红苹果”),并自主规划动作去完成任务(拿起苹果递给人),甚至还能解释自己为什么这么做。
- 特斯拉的 Optimus 也在做类似的事情,目标是让机器人能通过“看视频”来学习人类的动作,最终进入工厂替代人类完成枯燥的重复性劳动。
这个阶段的突破是革命性的。它让机器人从一个“执行者”变成了一个“思考者”,真正开始具备通用性,离我们想象中能走进家庭、服务社会的“机器人管家”又近了一大步。
总的来说,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就是这样:
- WABOT:解决了“能不能走”的问题。
- ASIMO:解决了“能不能走好”的问题。
- ATLAS:解决了“在复杂环境下能不能走好”的问题。
- AI融合机器人:正在解决“它知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走、该干嘛”的问题。
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正是这些伟大的里程碑,让我们离那个机器人与人类共存的未来世界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