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问题,这可是个经典话题了。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里提到的这十大“推土机”,其实就是他认为把我们这个世界“铲平”、让全球竞争变得无比激烈和公平的十股强大力量。
我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一下,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十台超级推土机,把过去那些国家之间、公司之间、甚至个人之间高低不平的“山头”都给推平了。
弗里德曼的十大“推土机”(扁平化因素)
弗里德曼认为,这些力量的融合,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竞争平台,让地球上几乎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全球化的竞争与合作中。
第一台推土机:柏林墙的倒塌 (1989/11/9)
- 简单说就是: 政治壁垒的消失。
- 怎么理解: 柏林墙倒塌象征着冷战的结束,世界不再是两个阵营的对立。这像是在一个被高墙隔开的村子里,墙突然倒了,东西两边的村民可以自由地交流、做生意、分享想法。这让人们开始用“全球”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我们阵营”和“他们阵营”。
第二台推土机:网景上市 (1995/8/9)
- 简单说就是: 互联网的普及。
- 怎么理解: 网景是第一个商业化的浏览器,它让普通人也能轻松上网冲浪。这就像是给信息高速公路配上了家家户户都能开的“小汽车”。从此,互联网不再是科学家的玩具,它连接了世界,为后面的电子商务、在线协作打下了基础。
第三台推土机:工作流软件
- 简单说就是: 电脑与电脑之间的“握手”。
- 怎么理解: 这指的是那些能让不同公司的电脑系统互相“对话”和协同工作的软件。比如,你在网上下了一个订单,这个指令能自动从销售系统传到仓库系统,再传到物流系统,整个过程无缝衔接。这就像一条数字化的流水线,让身处不同地方的人可以共同完成一个复杂的工作,效率极高。
第四台推土机:开源运动 (Uploading)
- 简单说就是: 集体智慧的崛起。
- 怎么理解: 像Linux操作系统、维基百科(Wikipedia)就是最好的例子。它打破了“你生产,我消费”的模式,变成了“我们共同创造”。全世界的程序员可以一起免费开发一个软件,无数网友可以一起编写一部百科全书。这就像一个巨大的社区项目,每个人都可以贡献一块砖,最后建成一座宏伟的大厦。
第五台推土机:外包 (Outsourcing)
- 简单说就是: “我的活,包给你干”。
- 怎么理解: 一家美国公司可能会把它的客服电话中心交给一家印度的公司来运营,因为这样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这就是把公司内部的某一个“业务环节”包给别人做。
第六台推土机:离岸生产 (Offshoring)
- 简单说就是: “我的工厂,搬到你家去”。
- 怎么理解: 这跟外包不一样。离岸生产是把自己的整个工厂或者生产线,从本国搬到另一个成本更低的国家。比如,一个汽车品牌可能关掉在本国的工厂,而在中国或墨西哥建一个新工厂来生产汽车。工厂还是它自己的,只是换了个地方。
第七台推土机:供应链
- 简单说就是: “让货物飞起来”的艺术。
- 怎么理解: 沃尔玛就是供应链的王者。它能精确地知道哪个货架上的哪件商品快卖完了,然后系统会自动通知仓库补货,仓库又通知工厂生产。整个过程像一部精密的机器,极大地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效率。这让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生产和销售成为可能。
第八台推土机:内包 (Insourcing)
- 简单说就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合作。
- 怎么理解: 这个稍微复杂点。比如,UPS(联合包裹)不只是帮东芝送货,它甚至可以派自己的员工到东芝的仓库里,负责管理东芝所有的笔记本电脑维修业务。UPS把自己的专业物流能力“植入”到了东芝的内部流程中。这是一种比外包更深度的合作。
第九台推土机:信息内取 (In-forming)
- 简单说就是: 搜索引擎带来的“个人信息赋权”。
- 怎么理解: 就是指Google、百度这类搜索引擎。在过去,获取信息是很难的,得去图书馆查资料。现在,你动动手指就能搜到几乎任何你想要的信息。这给了每个人前所未有的能力,可以自己去学习、研究,甚至和专家一较高下。
第十台推土机:“类固醇” (The Steroids)
- 简单说就是: 加速前面九大力量的“催化剂”。
- 怎么理解: 这不是单一的力量,而是一系列新技术的总称,包括:无线网络、智能手机、VoIP(网络电话,比如微信语音)等等。它们就像给前九台推土机打了“类固醇”(兴奋剂),让它们的速度和力量都呈指数级增长。你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开视频会议(工作流)、更新维基百科(开源)、搜索信息(信息内取)。
总的来说,这十大力量相互作用,把世界变得越来越平,竞争的起跑线也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