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承认伯克希尔的纺织业务是一项失败投资,为何他坚持了那么久才关闭它?

创建时间: 7/30/2025更新时间: 8/16/2025
回答 (1)

巴菲特承认伯克希尔的纺织业务是一项失败投资,为何他坚持了那么久才关闭它?

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最初是一家纺织公司,沃伦·巴菲特在1965年收购它后,发现纺织业务盈利能力低下,甚至长期亏损。他在多封致股东信中(如1985年信件)承认这是一项失败的投资,但直到1985年才最终关闭该业务。巴菲特坚持如此之久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主要涉及投资策略、沉没成本、企业管理和个人教训等方面。以下是关键原因的详细解释:

1. 沉没成本谬误的影响

  • 巴菲特后来反思称,自己犯了“沉没成本”错误: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包括收购成本和后续资本注入),不愿轻易放弃。他在致股东信中写道:“我们不愿承认失败,因为这会让我们看起来很愚蠢。”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偏差,即继续投资于亏损项目,只因为过去的投入,而不是基于未来的前景。
  • 尽管纺织业务从一开始就面临低成本海外竞争(如亚洲纺织业),巴菲特仍试图通过改善管理、降低成本等方式“拯救”它,这延长了决策时间。

2. 对员工和社会责任的考量

  • 纺织业务涉及数千名员工,关闭它意味着大规模失业。巴菲特强调了对员工的责任感,他不愿轻易解雇工人或破坏社区经济。在1985年的信中,他提到关闭决定是“艰难的”,并为员工提供了慷慨的遣散费和再就业支持。
  • 这反映了巴菲特的“人文”管理风格:他更倾向于长期持有资产,并优先考虑利益相关者,而非短期利润最大化。这也是为什么他坚持了20年之久。

3. 学习和实验的心态

  • 巴菲特将纺织业务视为一个“活生生的课堂”。他在信中表示,从中学会了宝贵教训:不要在夕阳产业(如纺织业)上浪费资源,而应专注于有竞争优势的业务。这次失败帮助他完善了投资策略,例如强调“经济护城河”和避免“烟蒂式投资”(捡便宜但低质的资产)。
  • 他尝试了各种策略,如产品多元化、设备升级和市场调整,但最终认识到纺织业结构性问题(如劳动力成本高企)无法逆转。这段经历让他在后续投资中更果断,例如快速转向保险和消费品领域。

4. 公司起源和情感因素

  • 伯克希尔起源于纺织业,这赋予了它情感意义。巴菲特最初收购时视其为价值投资机会(股价低于净资产),但忽略了行业衰退。坚持关闭的延迟部分源于不愿“杀死”公司根基的感觉。
  • 然而,巴菲特最终在1985年关闭它,转而将资源分配到更有前景的领域,如收购《华盛顿邮报》和可口可乐股票。这标志着他从“纺织公司”向“投资控股公司”的转型。

启示与教训

巴菲特在致股东信中反复强调,这次失败是“昂贵的教育”,它强化了他的投资原则:专注于优秀企业,避免在坏生意上“扔好钱追坏钱”。如果早点关闭,或许能节省数亿美元,但这段经历塑造了伯克希尔的成功路径。今天,伯克希尔已从纺织业彻底转型为市值万亿美元的多元化帝国。

通过这个案例,巴菲特提醒投资者:承认错误并及时止损是关键,而非被沉没成本或情感束缚。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信件常被视为投资策略和企业管理的经典教材。

创建时间: 08-05 08:23:21更新时间: 08-09 02: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