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人物专访时,记者需要做哪些前期准备工作?

幹 里佳
幹 里佳
Aspiring news analyst, currently a journalism student.

嗨,把这事儿想得简单点,其实就跟你准备去见一个很重要的人,希望能跟他聊得深入、愉快差不多。你肯定不希望一见面就尬聊,或者问一些人家早就回答了一百遍的问题,对吧?所以,准备工作就是为了避免这些情况。

基本上,可以分成这么几步:

第一步:把对方“扒个底朝天”

这可以说是最最重要的一步。在你见到他本人之前,你要尽可能地了解他。这就像打游戏之前,先看攻略,了解大BOSS的背景和技能。

  • 看他所有的“公开信息”:他以前的采访、他写的书、文章、他的社交媒体(微博、朋友圈等)。这能让你知道他对哪些问题已经有公开的看法,避免你再问一遍,显得你很外行。更重要的是,你可以从他以前的回答里,找到新的、更深的角度去提问。
  • 看别人怎么评价他:搜一搜关于他的新闻报道、人物特稿、甚至是一些评论。这能帮你建立一个更立体、更多维度的印象,而不是只听他自己怎么说。
  • 了解他的“作品”:如果他是演员,至少看一两部他最重要或最新的电影。如果他是作家,读一读他的代表作。如果他是企业家,了解一下他的公司和产品。这是对人家的基本尊重,而且聊起具体作品,话题才不会空洞。

做完这一步,你心里应该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人物轮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经历,你对他最好奇的地方在哪里。

第二步:想清楚你到底想“聊什么”

一次采访时间有限,你不可能什么都问。所以得有个核心目标。你要问自己:

  • 我这次采访,最想从他身上挖出什么故事?是他的奋斗史?是他对某个行业问题的看法?还是他最近某个作品背后的心路历程?
  • 我的读者/观众,最想知道关于他的什么事?

想清楚这个“核心”,你的采访就不会是一盘散沙,问东问西,最后什么都没深入。

第三步:准备一份“问题地图”,而不是“问题清单”

很多人会列一个1、2、3、4的问题清单,然后像机器人一样挨个问。这样不好。你应该准备的是一份“地图”。

  • 设计好开场:开头几个问题最好是轻松、友好的,像聊天一样,先建立信任感。比如从他最近的一个小动态,或者一个他很自豪的成就开始。
  • 多准备“开放式问题”:少问“是不是”、“对不对”这种一两个字就能回答的问题。多问“当时你是怎么想的?”、“那件事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能具体讲讲那个过程吗?”。这种问题才能引出故事和细节。
  • 把最重要、最尖锐的问题放在中间:等气氛和信任感到位了,再问那些比较难回答或者核心的问题。
  • 准备好追问:采访的精髓在于“追问”。当对方给出一个答案时,你脑子里要迅速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这里面还有什么没说的?能不能再举个例子?你的问题地图只是一个大方向,真正的宝藏往往藏在即兴的追问里。
  • 想好怎么收尾:准备一个能让他总结、升华或者展望未来的问题来结束,让整个采访有个漂亮的结尾。

第四步:搞定技术和后勤

这是最基础但最不能出错的。

  • 检查你的“武器”:录音笔电量满不满?备用电池带了没?手机是否调成静音?如果是视频采访,灯光、摄像、收音设备都调试好了吗?这些东西要是现场出问题,会非常尴尬,也显得你很不专业。
  • 确认时间和地点:跟对方或他的团队反复确认好时间、地点、预计时长。
  • 带上纸笔:即使有录音,也一定要带上纸笔。你可以记下一些关键词、对方的精彩句子、或者你临时想到的追问,防止聊嗨了就忘了。观察对方的表情、小动作,也可以随手记下来,这些都是你稿子里生动的细节。

总之一句话:一场成功的采访,90%的功夫都花在采访前。 当你准备得像个关于他的“临时专家”时,你自然会自信、从容,也更能赢得对方的尊重和信任,让他愿意跟你说更多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