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能否真正实现客观性?为什么?

幹 里佳
幹 里佳
Aspiring news analyst, currently a journalism student.

这其实是个特别好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这个疑惑。

我的看法是:绝对的、完全的客观,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它是一个新闻行业必须永远追求的“理想状态”,像个灯塔一样。

为什么说它几乎不可能实现呢?主要有几个原因:

  1. 记者是人,不是机器。 只要是人,就有自己的成长背景、教育经历、价值观、个人情感,甚至潜意识里的偏好。这就像每个人都戴着一副独一无二的“隐形眼镜”,你看待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100%“原色”的。记者在决定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的时候,这个“选择”本身就已经是一种主观判断了。

  2. 新闻的产生过程本身就是一系列“选择”的结果。 你想想看:

    • 选材: 每天世界上发生无数件事,为什么偏偏这件事值得被报道?决定一篇报道“值不值得写”,这本身就是主观的。
    • 选人: 一个事件中,有当事人、有目击者、有专家、有官员、有反对者……采访谁?让谁的说法占主要篇幅?这会极大地影响报道呈现出的面貌。
    • 选词: 同样一个行为,可以用很中性的词,也可以用带感情色彩的词。比如,是“抗议者”还是“闹事者”?是“改革”还是“折腾”?一个词的差别,给读者的感受就完全不同。
    • 剪裁: 一段很长的采访,最后可能只用了几十秒;一篇很长的报告,最后只摘取了几百字。删减什么、保留什么,这个过程同样充满了主观判断。
  3. 媒体机构本身也有立场。 新闻媒体不是在真空中运作的,它背后可能是商业公司,要考虑盈利、收视率/点击率;也可能受到其所在国家/地区的政治环境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它在报道上的倾向性。

那既然做不到,为什么还要提“客观”呢?

因为“追求客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职业操守和方法论。一个好的记者,他知道自己有人性的弱点和偏见,所以他会用一套专业流程来最大程度地对抗这种主观性。

所以现在,很多资深的新闻从业者更喜欢用“公正”(Fairness)、“平衡”(Balance)和“准确”(Accuracy)这些词。

意思就是:

  • 我承认我无法做到上帝视角般的“客观”,但我可以努力做到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 我可以努力做到平衡,把事件相关各方,尤其是对立方的声音都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判断。
  • 我可以死守准确的底线,反复核查每一个事实,确保我报道出去的信息来源可靠、内容真实。

所以,你可以把“客观”理解为一种职业精神:它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行动”。它要求记者不断地与自己的偏见作斗争,用专业方法去无限接近事实本身。这才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