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守门人”理论是什么?它在数字媒体时代仍适用吗?
你可以这么想,在以前,比如报纸和电视台的时代,每天发生的事情那么多,但报纸的版面和电视的播出时间是有限的。谁来决定哪些事能上报纸、上电视,哪些事不行呢?这个做决定的人或机构,就是“守门人”(Gatekeeper)。
就像一个大院的门卫,他决定放谁进来,不放谁进来。新闻编辑、记者、总编就是这些“守门人”。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新闻价值、机构的立场,甚至商业利益,来筛选信息。经过他们筛选后,最终呈现在你面前的,就是他们认为“重要”的、“值得看”的新闻。这就是传统的“守门人”理论。
那么,在今天这个谁都能发声的数字媒体时代,这个理论还适用吗?
答案是:它依然适用,但“守门人”的样子和规则都变了。
1. “大门”看似被拆掉了
以前,新闻的发布渠道被少数几家大媒体垄断。现在,有了微博、微信、抖音、B站这些平台,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你亲身经历一件事,拍个视频发上网,马上就可能成为热点。从这个角度看,传统媒体的“大门”确实被绕开了,普通人不再需要经过他们的批准才能发布信息。
2. 新的“守门人”出现了
但是,信息的大门真的消失了吗?并没有。它只是从“人工”看守,变成了更复杂的形式:
- 算法成了新的守门人:你打开今日头条、抖音,看到的内容,真的是你主动选择的全部吗?不完全是。是平台的算法根据你的点击、停留时间、点赞等行为,“猜”你喜欢什么,然后推送给你的。算法决定了哪些内容能获得巨大流量,被千万人看到,哪些内容则石沉大海。这个推荐算法,就是今天最重要、也最隐蔽的“守门人”。
- 平台本身就是超级守门人:像微信、微博、谷歌、苹果这些平台,它们制定规则。一条内容是否“违规”,是否会被删除、限流,甚至一个账号是否会被封禁,都是平台说了算。它们是守门人中的“上帝”。
- 意见领袖(KOL)是新的节点守门人:一个大V、一个网红、一个UP主,他们有几十上百万的粉丝。他们转发什么、评论什么,就能极大地影响粉丝的认知和信息的流向。他们为自己的粉丝群体扮演了信息筛选和解读的角色,也是一种新型守门人。
3. 我们自己也成了自己的“守门人”
最后,在信息爆炸的海洋里,我们每个人也不得不扮演自己的“守门人”。你会选择关注哪些人,屏蔽哪些信息,加入哪些群组。久而久之,你看到的世界,很可能是被你自己(以及算法)精心过滤过的世界,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茧房”。
总结一下:
所以,新闻的“守门人”理论没有过时。只不过,守门人的权力被分散了。过去,权力集中在少数几个新闻编辑室里;现在,权力分散到了算法、平台、意见领袖和你我他自己手中。
这个变化的好处是信息渠道多了,坏处是信息真假难辨,而且我们更容易被看不见的算法和自己构建的“信息茧房”所困。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更清醒地看待今天我们接触到的各种信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