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机事件报道中,记者应遵循哪些基本准则?
嗨,这个问题挺好的,其实不光是记者,我们普通人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信息时,有些原则也是相通的。如果我是一个跑一线新闻的记者,在面对灾难或者突发事件时,我脑子里会时刻绷着几根弦:
-
真实,真实,还是真实。 这是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底线。在危机时刻,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人们的情绪本来就紧张,一个未经核实的信息就可能引发巨大的恐慌。所以,速度再快,也快不过“准确”两个字。我拿到的任何信息,哪怕再“爆”,也得交叉验证,找到可靠的信源才能发出去。宁可慢一步,也不能说错话。
-
把人当人看,保持最大的善意。 现场的受害者和家属,他们正在经历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这时候,把镜头怼到人家脸上,或者追问一些“你现在心情怎么样?”这种残忍的问题,是非常不道德的。我会离得远一点,不打扰救援,不暴露遇难者遗体,给他们保留最后的尊严。报导的目的是为了让外界了解情况,寻求帮助,而不是为了满足看客的猎奇心。在按下快门或开始提问前,先问问自己:“如果镜头对面是我的家人,我能接受吗?”
-
保持客观和冷静,别让情绪主导报导。 记者也是人,看到悲惨的场面肯定会难过、会愤怒。但专业的记者必须把个人情绪和新闻报导分开。我的任务是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而不是“我觉得怎么样”。要尽可能全面地呈现事件的各个方面,避免只听一方的说法,或者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去煽动公众情绪。
-
多想想报导的社会影响。 在危机中,新闻报导是指南针,也是镇定剂。除了报导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提供有用的信息。比如,哪些路段中断了,避难所在哪里,需要哪些物资,官方求助电话是多少……这些信息能实实在在地帮到人。同时,要主动承担起辟谣的责任,用事实去粉碎谣言,帮助稳定公众情绪,而不是为了流量去放大矛盾和恐慌。
-
保护好自己。 不仅是人身安全,也包括心理健康。冲在第一线的记者,会直面很多创伤性场面,这对人的精神冲击是巨大的。只有自己是安全的、状态是稳定的,才能做出专业、可靠的报导。
总的来说,一个好记者在灾难面前,既要有迅速反应的专业能力,更要有一颗同理心和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他应该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一个严谨的记录者,更是一个善良的信息服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