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对新闻机构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产生了哪些影响?
刚 赵
刚 赵
Broadcast journalist, focusing 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打个比方,这就像以前开饭馆,川菜馆、粤菜馆、西餐厅都是各开各的店,厨师和服务员都只懂自己那一套。媒体融合一来,相当于把这些店全合并成一个巨大的美食广场,还取了个时髦的名字叫“中央厨房”。
这对原来的饭馆(新闻机构)影响可太大了:
1. 组织架构上:墙被拆了,大家坐一桌吃饭
- 从“分灶吃饭”到“中央厨房”:以前,报社的人、电视台的人、网站的人基本是“井水不犯河水”,各部门有自己的老大和一套流程。现在,大家都被整合到一个大的新闻中心里。这个中心就是“中央厨房”,负责统筹所有的新闻内容生产。
- 从“按媒体分”到“按内容分”:以前的部门可能是“报纸编辑部”、“电视新闻部”。现在更多的是按报道领域来划分,比如“时政新闻组”、“财经新闻组”、“体育新闻组”。这个组里的成员需要同时为报纸、网站、App、社交媒体等所有平台提供内容,而不是只伺候一个。
- 多了些“新面孔”:融合后,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的职位。比如专门研究用户数据,看大家喜欢读什么新闻的“数据分析师”;专门负责在微博、抖音上和粉丝互动的“社交媒体编辑”;专门把复杂新闻做成一张图或小视频的“可视化设计师”。
2. 工作流程上:厨师不仅要会炒菜,还得会摆盘和吆喝
- 记者从“专才”变“全才”:以前的文字记者就专心写稿,摄影记者就专心拍照。现在不行了,一个记者出去采访,可能要先用手机发几条快讯和图片到社交媒体,然后拍一段短视频给App用,回来再写一篇深度长文给网站和报纸。一个人得是“多面手”,文能写稿,武能拍片剪辑。
- 新闻发布从“定时定点”到“随时随地”:报纸是每天早上出,电视新闻是固定时间播。现在有了手机App和社交媒体,新闻是24小时不间断的。一个事件发生后,流程不再是“采访-编辑-等明天出版”,而是“第一时间发布快讯-持续滚动更新-制作深度报道-用户反馈互动”,变成了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
- 内容生产从“我给你看”到“你想看什么”:以前是报社觉得什么重要就报什么。现在通过分析用户数据,新闻机构能知道读者对什么话题感兴趣、喜欢看多长的文章、偏爱视频还是图文。所以,生产新闻时会更多地考虑用户的需求和偏好,甚至会根据用户的反馈来调整报道方向。
总而言之,媒体融合让新闻机构从过去一个个独立的“作坊”,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内容工厂”。核心变化就是,不再以“我有什么媒体”(报纸、电视)为中心,而是以“我要做什么内容”为中心,然后考虑用哪些最合适的媒体形式把这个内容传播出去。这对里面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次彻底的观念和技能大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