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发生的“黑色星期一”事件是如何爆发的?它与计算机交易是否存在关联?

Deborah Beckmann
Deborah Beckmann
Professor of economics, researching historical financial events.

好的,我们来聊聊1987年那个著名的“黑色星期一”,这事儿确实是金融史上的一个大事件,而且跟计算机的关系非常大。

聊聊87年的“黑色星期一”:电脑惹的祸?

想象一下,80年代的美国,经济一片大好,股市跟坐了火箭一样蹭蹭往上涨,所有人都觉得明天会更好,买股票就能发财。从1985年到1987年,道琼斯指数翻了一倍多。市场一片狂热,但危险也悄悄埋下了种子。


暴风雨前的“小插曲”

在10月19日那个“黑色星期一”到来之前,其实市场已经有点不对劲了。

  1. 坏消息不断:当时美国公布的贸易逆差数据非常难看,美元开始贬值,政府为了稳住美元又打算加息。加息对股市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借钱炒股的成本变高了。
  2. 上周五的预演:在黑色星期一之前的那个周五(10月16日),股市其实已经经历了一次不小的下跌。这让很多投资者心里开始打鼓,市场的恐慌情绪开始蔓延。

这些因素就像给一个已经很烫的锅炉又添了几把火,市场情绪变得非常脆弱。


关键角色登场:程序化交易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这次事件的核心,也就是你问到的计算机交易。当时,华尔街流行一种非常时髦的玩意儿,叫做“程序化交易”(Program Trading),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策略叫“投资组合保险”(Portfolio Insurance)。

听名字很高大上,但说白了,它就是一个自动避险的程序。

  • 它的逻辑是啥?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自动驾驶”的交易系统。那些管理着几十上百亿美元的大型基金公司,为了防止自己的股票投资组合亏钱,就给电脑设好了一个程序:

    “如果市场下跌 X%,就立刻自动卖出股指期货,以对冲我手里的股票风险。”

  • 听起来很完美,不是吗? 单个来看,这策略确实很聪明,能帮你锁定利润,减少损失。但问题是,当所有人都觉得这个东西很棒,并且都在用同一个“聪明”的策略时,灾难就来了。


崩盘的多米诺骨牌

好了,舞台搭好,演员就位,大戏在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正式上演。

  1. 开盘下跌:由于上周五的恐慌和周末积累的坏消息,周一开盘,市场就直接低开。
  2. 第一波程序化卖出启动:市场一跌,立马就触发了第一批基金公司的“投资组合保险”程序。电脑开始不计成本地、疯狂地在市场上抛售股指期货。
  3. 下跌加剧,触发更多程序:第一波抛售导致市场跌得更厉害了。这一下,又触发了更多公司的“自动卖出”程序,因为它们设定的下跌阈值也被达到了。
  4. 恶性循环:于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开始了:

    市场下跌 → 电脑自动卖出 → 市场跌得更惨 → 更多电脑加入卖出大军 → 市场崩盘

这就好比在一个拥挤的电影院里,一个人喊“着火了!”,然后大家全都冲向同一个狭窄的出口,结果就是互相踩踏,谁也出不去。

当时的情况是,交易员们看着屏幕上雪崩一样的价格,完全懵了。价格下跌的速度太快,以至于报价系统都跟不上。人类的恐慌加上计算机的“无情”执行,共同制造了这场踩踏事件。一天之内,道琼斯指数暴跌了 22.6%,这是历史上单日最大跌幅。


所以,这锅到底该不该让计算机背?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 是,也不是。

说“”,因为如果没有计算机,这种规模和速度的同步抛售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人类交易员再快,也不可能在几分钟内达成共识,然后一起砸盘。计算机把这个过程加速并放大了无数倍,是踩下油门的“脚”。

说“不是”,因为计算机本身没有思想,它只是在忠实地执行人类给它设定的指令。真正的问题在于那个“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本身。设计这个策略的人,只考虑了自己如何脱身,却没有考虑到如果所有人都同时用这个策略脱身,会造成什么后果

所以,更准确地说,“黑色星期一”是人类贪婪、恐慌情绪与**新兴技术(程序化交易)**相结合产生的一场灾难。它给华尔街上了一堂深刻的课:再先进的工具,如果背后的逻辑有缺陷,也可能成为毁灭性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