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纳瓦尔强调“避免从众心理”?
哈喽,很高兴能跟你聊聊纳瓦尔这个话题。他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思想家。
你问为什么他总是强调“避免从众心理”,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几乎是他所有智慧建议的核心支柱。
简单来说,纳瓦尔认为,如果你想在财富、心智和人生上获得超乎寻常的回报,你就不能做和大家一样的事情。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在一条美食街上,看到一家店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家店肯定很好吃!” 这就是从众心理。但结果呢?可能这家店只是营销做得好,或者它仅仅是“那条街上第一家排起队的店”,味道可能很一般。而旁边那家没人排队的店,说不定才是隐藏的宝藏。
纳瓦尔就是在提醒我们,人生中的许多重大选择,都别跟着“排长队”的人走。具体来说,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
1. 从“财富”角度:大众走的路,利润早已被瓜分完毕
这是最直接的一点。纳瓦尔说,真正的财富是通过做社会需要、但别人还不知道如何做的独特事情来创造的。
- 共识=没机会:当一个投资机会(比如某个股票、某个风口)变得人尽皆知,所有人都冲进去的时候,它的超额利润早就没了。你听出租车司机都在讨论比特币的时候,往往就不是最好的入场时机了。你只是在为更早入场的人“抬轿子”。
- 独特带来杠杆:真正的财富杠杆来自于你的“独特性”——独特的技能、独特的知识、独特的视角。这些东西是无法通过模仿和跟风学来的。如果你做的事情,随便找个人培训一下也能做,那你的价值就很容易被取代,你拿到的也只能是“平均”工资。而从众,本质上就是让你放弃独特性,去变得“平均”。
一句话总结:想赚大钱,就得走少有人走的路。大众的共识里,没有黄金。
2. 从“决策与真理”角度:群众的智慧,往往是“群众的愚蠢”
我们总以为“多数人认同的”就是对的,但纳瓦尔会告诉你,真理与共识无关。
- 群体智商更低:一个群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不是汇集了每个人的智慧,反而是被最情绪化、最简单的声音所主导。恐惧和贪婪在人群中会像病毒一样传播。想想历史上的各种金融泡沫和猎巫行动,都是从众心理的恶果。
- 放弃独立思考:当你选择从众时,你其实是把自己的大脑外包了出去。你不再去探究事情的“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不再去问“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会这样?”,而是直接接受了群体的结论。久而久之,你独立思考的能力会严重退化,变成一个只会接收指令的“工具人”。
一句话总结:别靠“投票”来判断对错。真理掌握在那些敢于独立验证事实的人手里。
3. 从“幸福与人生”角度:活成别人的“标准答案”,你会丢了自己
这是最扎心,也最重要的一点。从众心理会让你过上一种“看似正确”却“极其憋屈”的生活。
- 人生的标准模板:社会有一种强大的从众惯性。比如:“你应该在XX岁前结婚”、“你应该考个公务员图安稳”、“你应该买房买车才算成功”……这些就像一个个人生模板。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追逐这些模板,只是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 内心的冲突:但问题是,这个“标准答案”适合你吗?你可能内心渴望的是自由创作,却因为从众去了一家稳定的公司;你可能享受独处,却因为从众而疲于社交。这种内心的不一致,是人生痛苦和焦虑的重要来源。你活得不像你自己。
纳瓦尔强调,通往幸福的道路是高度个人化的。你必须自己去探索什么能让你快乐,什么对你而言有意义。这个答案,无法从别人身上抄来。
一句话总结:幸福不是标准品,是定制品。跟着人群走,你永远找不到为你量身定制的那条路。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纳瓦尔的意思不是让你为了不同而不同,变成一个愤世嫉俗的“杠精”。他的建议是:
- 为思考留出空间:多独处,多散步,多阅读。把社会喧嚣的声音关掉,你才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 回归基础:多读基础学科的书,比如数学、科学、哲学。这些能教会你如何从根本上思考问题,而不是依赖现成的结论。
- 对自己诚实:勇敢地承认“我不知道”,或者“我不喜欢大家都在追捧的东西”。对自己诚实,是独立思考的开始。
所以,纳瓦尔强调“避免从众心理”,本质上是在呼唤一种对自我负责的、清醒的、勇敢的生活态度。这不仅是通往财富和智慧的窄门,更是通往内心平静和真正幸福的必经之路。他是想让我们拿回人生的方向盘,自己决定要去哪里,而不是被拥挤的人潮推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