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 MBA.
Leo MBA.
Digital currency investor.
嘿,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挺一针见血的。要我说,答案是:是的,而且相当明显。
这不一定是个坏词,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有点像某些品牌的铁杆粉丝,或者一个球队的死忠球迷,只不过比特币这个“部落”的凝聚力更强,因为它背后有实实在在的利益和一套独特的价值观。
我给你掰开揉碎了说说,你就明白了。
1. 共同的“信仰”体系
比特币的核心支持者(我们常叫他们 "OG" 或 "Maximalist")不只是把它当成一个投资品,更像是一种理念,一种对现有金融体系的“反叛”。
- 核心教义:他们相信“去中心化”,就是权力不应该掌握在银行或政府手里;他们相信“通缩”,认为钱不应该被随便印出来导致贬值;他们相信“代码即法律”,认为规则应该是透明且不可篡改的。
- 行为准则:著名的“HODL”(长期持有)文化就是这种信仰最直接的体现。不管价格怎么暴涨暴跌,真正的信徒会选择“HODL”,因为他们相信的是比特币长远的未来,而不是短期的价格。这就像部落成员对部落图腾的忠诚。
2. 独特的“黑话”和语境
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的行话,比特币圈尤其多。
- 常用语:比如前面说的“HODL”,还有“FUD”(散播恐惧、不确定和怀疑的消息)、“FOMO”(害怕错过)、“激光眼”(Twitter上很多人把头像P上激光眼,代表看好比特币到10万美元)、“Have fun staying poor”(祝你在贫穷中愉快,一种对不理解比特币的人的嘲讽)。
- 身份认同:这些词不光是行话,更是身份认同的标签。你说出这些词,圈子里的人一下就知道“你是自己人”,这层身份认同感,会迅速拉近距离,形成一个排外的圈子。
3. 清晰的“我们”和“他们”
部落主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有明确的“内”和“外”。
- “我们”:当然是比特币的持有者和信徒。
- “他们”:这个范围就广了。可以是传统的金融机构(华尔街、银行)、可以是各国政府和央行(因为比特币挑战了他们的货币发行权)、甚至可以是其他的加密货币(比特币最大主义者常称其他币为“山寨币/Shitcoin”)。
这种对立感,会让内部成员感觉更团结,好像在共同对抗一个强大的“敌人”,从而强化了部落的凝聚力。
4. 仪式感和图腾
一个部落不能没有仪式和图腾。
- 图腾:比特币橙色的“₿”符号,还有前面说的“激光眼”,都成了这个数字部落的视觉图腾。
- 仪式:比如“屯聪”(Stacking Sats,持续不断地买入哪怕极小单位的比特币)、运行自己的“全节点”(这被认为是为网络做贡献的最高尚行为之一)。最重要的仪式,莫过于每四年一次的“减半”(Halving)。对整个社区来说,减半就像一个盛大的节日,大家一起庆祝和期待,因为它从机制上保证了比特币的稀缺性,是信仰的核心支柱。
总结一下:
所以,你说比特币正在形成一种数字部落主义吗?我觉得是非常贴切的。它有自己的信仰(去中心化)、语言(黑话)、敌人(传统金融)和仪式(减半),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非常稳固、有向心力的社区。
这种部落文化让比特币社区非常有凝聚力,无论市场怎么跌,总有一批死忠粉在支持。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容易变得封闭,听不进外界的批评,甚至对其他技术有种莫名的敌意。
就像任何一个部落一样,它既是成员的庇护所,也可能是阻碍其与外部世界融合的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