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认为我们的社会文化中是否存在一些观念(例如,爱情至上、劝和不劝分),在无形中纵容或美化了书中所描述的操控行为?
创建时间: 8/14/2025更新时间: 8/18/2025
回答 (1)
哈喽,你提的这个问题真的太好了,可以说是一针见血。我完全同意,我们身边的很多“老话儿”、“流行观念”,确实在不知不觉中为那些操控行为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就像你看完《如何不喜欢一个人》这类书后会有一种“原来是这样!”的感觉,就是因为我们之前一直被一些看似“正确”的观念给蒙蔽了。
下面我用大白话聊聊我的看法,希望能帮你梳理一下:
1. “爱情至上” & “真爱无敌”
这个观念听起来特别浪漫,对吧?电影、歌曲、小说里全都在歌颂它。为了爱可以放弃一切,爱能战胜所有困难。
- 理想中的样子: 两个人一起努力,克服外部困难,比如家庭反对、异地恋等等。
- 被操控者利用后的样子: 这句话变成了“因为我爱你,所以你得忍受我的一切”。
- 当他/她对你进行情感虐待、贬低你、控制你的社交后,会用“我都是因为太爱你了”、“我爱你才这样”来作为借口。
- 这让你产生一种错觉:“虽然他对我不好,但他爱我啊,爱可以解决一切的。” 于是,你把“忍耐”当成了“为爱付出”,把“痛苦”美化成了“爱情的考验”。
- 说白了,操控者把“爱”当成了一张可以无限透支的信用卡,用来支付他所有恶劣行为的账单。
2. “劝和不劝分” & “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
这是我们文化里根深蒂固的“和为贵”思想在亲密关系中的体现。大家总觉得“在一起”就是好的,“分开”就是失败。
- 理想中的样子: 朋友或家人看到情侣闹了点小别扭,希望他们能冷静下来,珍惜彼此,不要冲动分手。这本是好意。
- 被操控者利用后的样子: 这句话成了受害者的“紧箍咒”。
- 当你终于鼓起勇气向朋友或家人倾诉你的痛苦时,他们很可能会说:“夫妻哪有不吵架的”、“他也有他的优点,再磨合磨合吧”、“为了孩子/家庭,忍一忍就过去了”。
- 这种建议完全忽略了关系的“质量”,只在乎关系的“形式”。他们看不到你正在经历的煤气灯效应(Gaslighting)、孤立和精神打压。
- 这对受害者是二次伤害。它会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我太小题大做了?是不是我的问题?” 最终,你可能又会退缩回那段有毒的关系里,因为外界的支持系统失灵了。
3. “一个巴掌拍不响”
这句话简直是为操控者量身定做的免责声明。它暗示着任何冲突都是双方的责任。
- 理想中的样子: 在普通、健康的争吵中,双方可能确实都有做得不好的地方,需要各自反省。
- 被操控者利用后的样子: 这句话完美地混淆了“矛盾”与“虐待”。
- 当你控诉对方的操控行为时,他/她或周围的人可能会说:“那你要不要想想自己做了什么让他这样?”
- 这是一种典型的“受害者有罪论”。它把责任从施虐者身上转移到了受害者身上。事实是,在一段操控关系里,一方是系统性地、持续地在打压另一方,这根本不是50/50的责任。你唯一的“错”,可能就是一开始选择了他/她。
4. “为爱牺牲才是伟大的”
我们总被教育说,爱意味着付出和牺牲。
- 理想中的样子: 健康的爱是互相的妥协和支持。比如我为你放弃一些娱乐时间,你为我改变一些小习惯。
- 被操控者利用后的样子: “牺牲”变成了单方面的、无底线的退让。
- 操控者会要求你“为他/她”放弃你的事业、朋友、爱好,甚至是你自己的想法和底线。他们会把这包装成“你爱不爱我的终极考验”。
- 如果你不照做,你就是“自私”、“不够爱他/她”。久而久之,你的世界里只剩下他/她一个人,也就更容易被控制了。
总结一下:
这些文化观念就像一层“滤镜”,让操控和虐待看起来不那么刺眼,甚至带上了一点“为爱痴狂”的悲剧美。操控者非常善于利用这些深入人心的观念来PUA你,让你心甘情愿地留在原地,甚至为你自己的痛苦感到自责。
而看清这一切的第一步,就是像你现在这样,开始质疑这些“理所当然”的说法。真正的健康关系,应该是滋养你,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消耗你,让你变得面目全非。你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尺子,如果一段关系让你长期感到压抑、痛苦和自我怀疑,那它很可能就是有问题的,无论别人怎么“劝和”,也无论它被多少“爱情至上”的糖衣包裹。
创建时间: 08-14 15:59:16更新时间: 08-14 17: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