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提到了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它与我们熟知的PTSD有何不同?为什么情感虐待幸存者更倾向于前者?

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杰克森·麦肯锡的书确实让很多人第一次认识到了C-PTSD这个概念。作为一个也对这个话题深有感触的人,我试着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一下,希望能帮你理解。


PTSD vs. C-PTSD:一个“惊吓”,一个“慢炖”

你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它们俩的区别。

我们熟知的PTSD:像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

想象一下,你经历了一场严重的车祸。这是一个单一、巨大、明确的创伤事件。

  • 特点是“惊吓”:事件发生时,你感到了极度的恐惧和生命威胁。
  • 症状围绕事件本身:之后,你可能会有闪回(脑海里不受控制地重现车祸画面)、做噩梦、极力避免开车或路过那个路口、听到刹车声就心惊肉跳。
  • 核心是“重历创伤”:你的大脑和身体被“卡”在了那个惊恐的瞬间,不断地重新体验它。

所以,传统的PTSD通常与短期、突发的创伤有关,比如战争、自然灾害、抢劫、严重事故或一次性的暴力攻击。

复杂性PTSD (C-PTSD):像被关在一间慢性漏煤气的屋子里

现在换一个场景。想象你不是经历了一次车祸,而是长期生活在一间不断泄露着微量煤气的屋子里

  • 特点是“无助和被困”:你每天都感到不舒服、头晕、虚弱,但又说不清具体是哪里出了问题。你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意识不到是煤气的问题,甚至会觉得是“我自己的身体太差了”。最关键的是,你被在这里,无法逃离。
  • 症状是全面性的侵蚀:这种长期的、慢性的“中毒”,不仅仅是让你对“煤气味”本身敏感,它会全面地损害你的健康。你的情绪、你对自己的看法、你与他人的关系,甚至你对整个世界的信任感,都会被一点点地侵蚀和扭曲。
  • 核心是“身份认同和关系的扭曲”:创伤不再是一个“外部事件”,它已经内化成了你的一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你是谁,以及你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

所以,C-PTSD通常与长期、重复性的创伤有关,尤其是在一个人际关系中,幸存者无法轻易逃脱。比如童年时期持续的虐待或忽视、家庭暴力、长期情感虐待、被PUA等。

一个简单的总结对比

特征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来源单一或短期的事件(如车祸、战斗)长期、重复性的人际关系创伤(如情感虐待、童年忽视)
核心感受恐惧、惊吓无助、被困、羞耻、无价值感
除了PTSD的症状以外<br>额外突出的影响主要围绕创伤事件的记忆和反应1. 严重的情绪失调(情绪像过山车)<br>2. 负面的自我认知(觉得自己有缺陷、肮脏、一文不值)<br>3. 人际关系障碍(极度不信任他人,或反复陷入不健康关系)<br>4. 与施虐者的病态连结(即“创伤纽带”)<br>5. 意义感丧失(感到绝望,对世界失去信心)

为什么情感虐待幸存者更倾向于C-PTSD?

现在,我们再来看为什么情感虐待的幸存者更容易发展成C-PTSD,而不是典型的PTSD。原因其实就藏在上面的对比里:

  1. 长期性和重复性 情感虐待不是一拳一脚,它是一场“温水煮青蛙”。它是日复一日的贬低、操控(比如煤气灯效应/Gaslighting)、孤立和无视。这种伤害是持续不断的,完全符合C-PTSD的“长期、重复”成因。你不是被“炸”了一下,而是被“慢炖”了很久。

  2. 人际关系中的背叛和被困感 情感虐待的施暴者,往往是你最亲密的伴侣、父母或家人——本该是你的安全港湾。当安全港变成了危险源,你的整个信任体系就崩塌了。而且,由于情感、经济或家庭的牵绊,你很难“说走就走”,这就造成了强烈的“被困感”和“无助感”,这是C-PTSD形成的核心要素。

  3. 对“自我”的直接攻击 情感虐待最阴险的地方在于,它攻击的不是你的身体,而是你的身份认同。施虐者会不断告诉你:“你太敏感了”、“是你记错了”、“你什么都做不好”、“没人会爱你”。久而久之,这些声音会内化,你真的会开始相信自己是那个“有问题的”、“不值得被爱的”、“破碎的”人。这就是为什么C-PTSD的核心症状之一是根深蒂固的羞耻感和负面自我认知。它直接摧毁了你的“你”。

所以,如果你在读完杰克森·麦肯锡的书后,觉得“天啊,这说的就是我”,并且发现自己的痛苦不仅仅是闪回和噩梦,更多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我怀疑、情绪失控和人际交往的困难,那么你所经历的,很可能就是C-PTSD。

最重要的一点是,请记住:这不是你的错。这是一个人在长期不正常环境下,所产生的正常反应。 认识到这一点,本身就是疗愈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