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olyn Joyce-Baker
Carolyn Joyce-Baker
Financial analyst with 10 years experience in market volatility.
气候变化或自然灾害是否可能引发新型金融危机?
答案是:完全可能。 而且这已经不是科幻小说的情节了,全球的央行和金融机构现在都把这事儿当成一个非常现实的、需要严肃对待的风险。
你可以把金融系统想象成一个精密连接的网络,而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就像是往这个网络里扔石头,可能会从几个意想不到的角度把它砸坏。
主要有三个路径:
1. 直接的物理冲击 (Physical Risk)
这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种。
打个比方:
- 房地产和银行的噩梦:想象一下,一场超强台风或者洪水淹没了一个沿海城市。成千上万的房子被毁。这些房子的主人可能就还不上房贷了。对于持有大量这些房贷的银行来说,这就是巨额的坏账,足以让一家银行陷入困境甚至倒闭。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从房贷这个口子撕开的,只不过当时是因为房价泡沫,未来可能就是因为房子被水淹了。
- 保险公司破产:保险的本质是分摊风险。但如果“百年一遇”的灾害变成了“十年一遇”甚至“五年一遇”,保险公司赔付的钱会远远超过收到的保费。赔到一定程度,保险公司自己就先破产了。而保险公司背后还有“再保险公司”,它们也投资了全球的金融市场。一个倒下,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倒下。
- 农业和供应链中断:持续的干旱或洪水导致农作物大规模歉收。这不仅意味着食品价格飞涨,更意味着那些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贸易的公司会大规模亏损,他们从银行借的贷款也可能还不上。
这些直接的物理损失,会迅速转化为金融系统里的坏账和亏损。
2. 经济转型的冲击 (Transition Risk)
这是更隐蔽但可能更具破坏力的一种。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全球都在推动“碳中和”,也就是要从依赖石油、煤炭的经济转向依赖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这个转型过程会颠覆很多行业。
打个比方:
- “煤老板”变“穷光蛋”:想象一下,你是一个投资人,你的全部身家都投在了煤炭和石油公司的股票上。突然有一天,因为政策收紧和技术突破,全世界都不再用化石燃料了。这些公司的价值会一落千丈,你手里的股票可能变得一文不值。这些被淘汰的资产,我们称之为“搁浅资产”(Stranded Assets)。
- 谁持有这些“危险资产”?:不是只有个人投资者。全球大量的银行、养老基金、共同基金都持有海量的化石能源公司的股票和债券。如果这些资产的价值突然“归零”,那将是一场席卷全球养老金和投资市场的金融海啸。这比单个银行破产要可怕得多。
这个转型过程如果太快、太突然,或者没有平稳过渡,就会引发剧烈的市场震荡。大家会恐慌性地抛售“旧能源”资产,导致市场崩溃。
3. 责任和法律风险 (Liability Risk)
这个风险越来越被重视。
简单说就是:“出了事,谁来买单?”
- 巨额索赔:未来,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比如被淹没的岛国、遭受损失的城市)可能会起诉那些历史上碳排放量最大的能源巨头,要求他们为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如果这些公司败诉,将面临天文数字的罚单,足以让公司直接破产。
- 公司董事被追责:公司的股东也可以起诉董事会,理由是“你们没有充分预见和应对气候风险,导致公司投资失败,损害了股东利益”。
这些突如其来的法律诉讼和巨额赔偿,就像一颗颗隐藏的炸弹,随时可能引爆,给相关公司和持有其股票/债券的金融机构带来毁灭性打击。
总结一下
所以,你看,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不是孤立的事件。它通过物理破坏、经济转型和法律责任这三条路径,能把实实在在的损失传导到金融系统的每一个角落。
当一家银行、一家保险公司或者一个大型基金因为这些原因倒下时,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紧密的借贷和担保关系,恐慌情绪会迅速蔓延,大家都不敢再借钱给别人,整个市场的流动性瞬间枯竭——这就是典型的金融危机模式。
所以,现在各国央行都在做“气候压力测试”,就是模拟在各种灾害和转型情景下,看看自己国家的银行体系能不能扛得住。这就像在台风来临前,检查一下房子的地基和结构是否牢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