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非列级庄来说,它们如何在一个由1855分级主导的市场中竞争和定位自己?
非列级庄在波尔多市场里的生存之道
嘿,你好!我是挺喜欢喝波尔多红酒的,平时也爱研究点葡萄酒市场的事儿。你的问题问得挺有意思,波尔多这个地方的葡萄酒市场确实被那个著名的1855分级系统给“霸占”了,那些列级庄(比如拉菲、玛歌啥的)就像是明星球员,价格高、名气大。但那些非列级庄(就是没被1855年评上级的酒庄)也不是吃素的,它们得想办法在这样一个“明星主导”的市场里混出头来。下面我来跟你聊聊它们是怎么竞争和定位自己的,尽量说简单点,像聊天一样。
先搞清楚背景:1855分级是个啥?
简单说,1855年法国人给波尔多的酒庄分了个级,从一级到五级,一共61个(主要是梅多克和苏玳的)。这个分级到现在还管用,很多买家一听“列级庄”就觉得高端可靠。但非列级庄呢?它们占了波尔多酒庄的大多数(几千个!),品质也不差,就是没那个“官方标签”。市场里,列级庄的酒动辄几百上千欧元一瓶,非列级庄的往往只要几十欧元。所以,非列级庄的策略就是“避开锋芒,找准自己的位置”。
它们怎么竞争?几个常见招数
根据我喝过的酒和看过的报道,非列级庄主要靠这些方式和列级庄抢市场份额:
-
玩价格牌,亲民定位
列级庄贵得吓人,非列级庄就把自己定位成“性价比之王”。比如,一瓶不错的非列级酒可能只要20-50欧元,就能喝到和中档列级庄差不多的品质。这对普通消费者超级友好,尤其是年轻人或新手,不想花大钱但想尝尝波尔多风味。它们常说:“我们不是最贵的,但绝对值这个价。” -
提升品质,靠实力说话
别以为非列级就低端!很多酒庄现在用现代酿酒技术,比如更好的葡萄园管理、可持续种植(有机或生物动力法),甚至请大牌酿酒师帮忙。结果呢?它们的酒在盲品会上常常赢过一些列级庄。举个例子,像Cru Bourgeois(中产阶级酒庄联盟)这样的组织,就帮这些非列级庄每年评级,确保品质稳定。这样,它们就能对买家说:“别只看分级,看实际口感!” -
讲故事,打造独特品牌
列级庄有历史光环,非列级庄就靠自己的“家族故事”或“地方特色”来吸引人。比如,有些酒庄是几代人传承的,强调手工、小产量,或者是某个小产区的独特风土(terroir)。它们会用漂亮的酒标、社交媒体讲故事,比如Instagram上秀葡萄园照片、酿酒过程。定位上,就瞄准那些喜欢“发现隐藏宝石”的消费者——不是追大牌,而是想找点个性化的酒。 -
创新和多元化,抓住新市场
传统波尔多市场老派,非列级庄就大胆创新。比如,做点低酒精的酒、混酿新品种,或者推出环保包装(可回收瓶子)。它们还进军新兴市场,像中国或美国的中产阶级,那里的人不那么迷信1855分级,更看重口味和故事。有些酒庄甚至搞旅游,邀请人去酒庄参观、品酒,变成一种体验式消费。 -
抱团取暖,合作共赢
单个非列级庄势单力薄,所以它们常加入联盟。比如前面说的Cru Bourgeois,每年选出几百家优质非列级庄,给它们一个“准分级”标签。还有些参加国际酒展、电商平台(如Vivino app),让更多人知道它们。定位上,就把自己当“挑战者品牌”——不是和列级庄硬碰硬,而是填补市场空白,比如中端日常酒或入门级收藏。
实际例子和我的小经验
我喝过一些非列级庄的酒,比如Château Belgrave(它其实是五级庄,但类似思路),或者Cru Bourgeois里的Château Peyrabon。它们的价格亲民,品质稳,喝起来不输大牌。市场数据也显示,非列级庄的销量在增长,尤其是疫情后,大家更爱买实惠酒。总的来说,这些酒庄的秘诀是:别总盯着1855的影子,而是专注自己的优势——实惠、真实、创新。
如果你是新手,建议从Cru Bourgeois的酒入手试试,绝对不会失望。有什么具体酒庄想问的,随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