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分级制度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创新,让列级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创建时间: 8/7/2025更新时间: 8/18/2025
回答 (1)

嘿,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

我是个喝了几年波尔多红酒的爱好者,也跟一些酒庄的朋友聊过天。波尔多的分级制度(主要是1855年的那个列级庄系统)确实是个老话题,它把酒庄分成一级到五级,基本固定了他们的“江湖地位”。你问它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创新,让这些列级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嗯,我觉得有道理,但也不完全是坏事。让我一步步跟你说说我的看法,像聊天一样,简单点。

先说说这个制度是怎么回事

简单讲,1855年为了巴黎世博会,法国人给梅多克地区的酒庄排了个座次,根据当时的名气和价格分成五级(一级庄最牛,比如拉菲、玛歌那些)。这个榜单基本没变过,只调整过一次(1973年木桐升一级)。它给酒庄带来巨大声誉和商业价值,但也像个“铁饭碗”,让一些庄园觉得“反正我有级别,酒卖得出去,何必折腾”。

是的,它确实可能扼杀了一些创新

  • 安于现状的心态:想象一下,你是个列级庄,级别高,酒价自然高,买家蜂拥而来。干嘛还要冒险试新东西?比如换葡萄品种、改酿酒方法,或者投资新技术?这风险大,万一失败,声誉受损。结果,有些庄园就守着老传统,酒风格年年差不多,没啥惊喜。举例说,有些二级庄的酒,喝着喝着就觉得“稳是稳,但没啥新意”,不像新世界酒庄那么大胆玩创新。
  • 市场压力小:级别高的酒,需求总是大于供给,尤其在中国市场,大家追捧“列级庄”标签。庄园不用创新也能赚钱,这不就懒得进取了吗?行业里有些人批评,这制度像个“温床”,让波尔多整体创新慢于加州或澳洲那些地方。

但别全怪制度,它也有推动创新的一面

  • 竞争还在继续:不是所有列级庄都躺平。顶级的一级庄们,为了保持王者地位,其实挺拼的。比如拉菲这些年投资了可持续种植、精准农业技术,还在尝试气候变化下的新方法。为什么?因为全球酒评家和买家眼睛雪亮,如果你酒质量下滑,级别再高也卖不动。制度是框架,但市场是真老板。
  • 制度外还有活力:波尔多不只有列级庄,还有超级波尔多(Super Bordeaux)或新兴酒庄,他们没级别,但靠创新脱颖而出。比如用有机方法、混酿新品种,抢了不少风头。这倒逼列级庄不能太安逸。有些庄园甚至推出副牌酒或实验系列,来试水创新。
  • 历史例子:想想1973年木桐升一级,那是因为他们不断改进质量。制度虽僵化,但也激励酒庄证明自己。近年来,气候暖化逼着大家创新,比如调整采收时间或用抗旱葡萄株。

总体来说,双刃剑吧

这个分级制度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让一些列级庄“吃老本”,创新动力不足,尤其是中低级别的那些。但它也维护了波尔多的品牌价值,让整个地区受益。要是完全废掉,可能会乱套,创新说不定更少(因为没标准,大家都乱来)。如果你是普通消费者,建议多试试非列级庄的酒,往往更有惊喜。波尔多在变,慢慢的,但创新没被完全扼杀——只是步伐慢了点。

你要是还有啥具体酒庄的例子想聊,随时说!🍷

创建时间: 08-07 10:01:51更新时间: 08-09 22: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