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是如何受到本杰明·格雷厄姆思想影响的?
好的,咱们聊聊巴菲特和他老师格雷厄姆这点事儿。
如果说巴菲特是投资界的“股神”,那本杰明·格雷厄姆就是“神”的老师。巴菲特自己都说过,他的投资思想有85%来自格雷ahm,另外15%来自菲利普·费雪(另一位投资大师)。可以说,没有格雷厄姆,就没有我们今天认识的沃伦·巴菲特。
格雷厄姆对巴菲特的影响,可以浓缩为三个核心“心法”,这基本上就是巴菲特投资生涯的基石。
心法一:市场先生 (Mr. Market)
这是格雷厄姆最天才的一个比喻,特别容易理解。
想象一下: 你有一个生意合伙人,叫“市场先生”。他每天都会来找你,给你报个价,说愿意用这个价格买走你手里的股份,或者把他的股份卖给你。
这个“市场先生”有个毛病:情绪极不稳定。
- 他高兴的时候(牛市),会报一个高得离谱的价格,好像你的生意是世界上最棒的。
- 他沮丧的时候(熊市),又会报一个低到可笑的价格,好像你的生意明天就要倒闭了。
格雷厄姆的智慧在于: 你完全没必要听“市场先生”的!他只是你的服务员,不是你的指导老师。
- 当他报出傻瓜一样的低价时,你应该高兴地从他手里买入。
- 当他报出疯子一样的高价时,你应该开心地卖给他。
- 如果他报的价格不合理,你完全可以不理他,继续经营自己的生意就行了。
巴菲特学到了什么? 巴菲特彻底领悟了这个道理。他把股票市场看作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而不是一个指导他行动的权威。所以你会看到,当市场恐慌、人人都在抛售股票时,巴菲特往往在贪婪地买入。他不是在接“飞刀”,而是在利用“市场先生”的恐慌情绪,用便宜的价格买好东西。
心法二: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
这是价值投资的灵魂,也是格雷厄姆思想的核心。
**说白了就是:**用五毛钱去买一块钱的东西。
举个例子: 你经过精确计算,发现一家公司的真实价值(内在价值)是每股100元。但现在因为某些原因,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只有50元。那么这中间的50元差价,就是你的安全边际。
这有什么用?
- 防范风险: 你的计算可能出错,或者公司未来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这个巨大的差价就像一个缓冲垫,即使公司价值没有你预想的那么高(比如只值80元),你买入的价格(50元)依然很低,你亏钱的概率大大降低了。
- 提供回报: 一旦市场恢复理性,价格回归到它的真实价值100元,你就获得了100%的收益。
巴菲特学到了什么? 巴菲特的早期投资生涯,是“安全边际”最忠实的实践者。他专门去找那些价格远低于其清算价值的公司(也就是格雷厄姆说的“烟蒂股”投资法,捡起别人丢掉的、但还能抽上最后一口的烟蒂)。他买入这些股票,不是因为看好它们的未来,纯粹就是因为它们太便宜了,有巨大的安全边jeet。这是他积累第一桶金的关键。
心法三:像经营企业一样去投资
格雷厄姆反复强调,买股票,买的不是一串代码,而是一家公司的一部分所有权。
你应该这样想: 如果你要花钱买下街角的一家便利店,你会怎么做?
你肯定会去了解它的客流量、每天的营业额、利润有多少、有没有竞争对手、店长靠不靠谱等等。你会把它当成一个正儿八经的生意来研究。
买股票也应该用完全一样的态度。你应该去读公司的财报,了解它的商业模式、护城河、管理层能力等等。
巴菲特学到了什么? 这一点对巴菲特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他从来不追逐市场的热点,也不会因为某只股票在涨就去买。他所有的投资决策,都建立在对这家公司本身业务的深刻理解上。他会问自己:“如果我有足够的钱,我愿意把整个公司买下来吗?” 只有答案是肯定的,他才会去买这家公司的股票。
巴菲特的进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然,巴菲特之所以是巴菲特,就是因为他没有100%照搬老师的作业。在合伙人查理·芒格的影响下,他对格雷厄姆的思想进行了重要的升级和进化。
- 格雷厄姆更侧重于“便宜”:他喜欢买入那些虽然一般、但价格极度便宜的“烂公司”(烟蒂股)。因为安全边际足够大。
- 巴菲特进化为侧重于“优秀”:他后来更喜欢“以一个合理的价格,买入一家优秀的公司”,而不是“以一个便宜的价格,买入一家普通的公司”。
他开始关注那些拥有强大品牌、宽阔“护城河”的伟大企业(比如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并愿意为它们的“质地”支付一个相对没那么便宜、但依然合理的价格。他意识到,一家伟大的公司能持续不断地创造价值,长期持有带来的复利效应,远比买一个便宜的烂公司然后等它价格回升要强大得多。
总结一下
格雷厄姆给了巴菲特一个坚不可摧的投资框架:
- 心态上: 把市场当成可以利用的仆人(市场先生)。
- 方法上: 永远寻找巨大的安全边际。
- 视角上: 把自己当成企业主,而不是投机者。
这个框架让巴菲特在投资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理性和纪律,避开了无数的坑。而巴菲特在此基础上,融入了对“商业品质”和“长期主义”的深刻理解,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投资帝国,成为了真正的“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