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思·阿诺德事件 (Kenneth Arnold): 为何飞行员肯尼思·阿诺德在1947年的目击事件对“飞碟”(Flying Saucer)一词的普及至关重要?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有趣的历史事件。这事儿其实有点像一个“美丽的误会”。
肯尼思·阿诺德事件:一个词语的诞生
想象一下,在1947年,没有互联网,没有智能手机,人们主要通过报纸和收音机获取新闻。就在那年夏天,一个名叫肯尼思·阿诺德的飞行员,彻底改变了人们谈论不明飞行物的方式。
事情是这样的:
- 时间:1947年6月24日
- 人物:肯尼思·阿诺德 (Kenneth Arnold),一位商人和经验丰富的私人飞行员。
- 地点:美国华盛顿州的雷尼尔山(Mount Rainier)附近。
那天,阿诺德正驾驶着自己的小飞机。突然,他看到远处有九个非常明亮、闪着蓝白色光芒的物体,正以极快的速度列队飞行。他当时都惊呆了,因为它们的飞行方式和他见过的任何飞机都完全不同——没有机翼,也没有尾翼。
关键的描述与“误解”
事件发生后,阿诺德降落并向媒体描述了他看到的情景。这里就是“飞碟”这个词诞生的关键点:
他告诉记者,这些物体的移动方式“就像一个碟子(Saucer)在水面上打水漂一样”("like a saucer would if you skipped it across the water")。
请注意,他是在形容物体的运动轨迹,而不是它们的精确外形。他本人对物体形状的描述其实是“像派盘”、“扁平的”或“新月形”。
然而,一位名叫比尔·贝克特(Bill Bequette)的记者在写新闻稿时,为了让标题更吸引人,也可能是为了简化描述,就将阿诺德的比喻和飞行物本身结合了起来,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词——“飞行的碟子”(Flying Saucer)。
“飞碟”一词为何如此重要?
-
朗朗上口,形象生动:“飞碟”这个词简单、好记,而且立刻就能在人脑海里形成一个清晰的画面。相比“不明身份的飞行物体”这种拗口的说法,“飞碟”显然更具传播力。
-
媒体的巨大推动力:这篇报道通过美联社迅速传遍了全美国乃至全世界。在那个对航空、火箭和冷战充满好奇与焦虑的年代,这样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新闻立刻抓住了公众的想象力。
-
定义了后续的目击事件:阿诺德的事件和“飞碟”这个词的诞生,为之后成千上万的目击报告提供了一个模板。从那以后,只要有人看到天上有什么圆盘状的不明物体,大家就会脱口而出:“快看,是飞碟!”
总结一下
所以,肯尼思·阿诺德事件之所以至关重要,并不是因为他第一个看到了UFO,而是因为他独特的描述被媒体巧妙地(或无意地)塑造成了“飞碟”这个词。这个词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从此定义了一个文化现象,并开启了现代UFO研究的时代。
可以说,阿诺德本人并没有创造“飞碟”这个词,但他却是这个词诞生的“催化剂”。他的目击事件,通过媒体的放大,给全世界提供了一个用来讨论“天外来客”的通用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