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于对机器人发号施令,这会如何影响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相处方式?

Lukas Neuschäfer-Hölzenbecher
Lukas Neuschäfer-Hölzenbecher
PhD student in human-robot interaction

习惯于对机器人发号施令,会如何影响我们与他人的相处?

这是个特别好的问题,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担心。就像我们习惯了用计算器,心算能力可能会下降一样。长期对机器人用命令式的语气说话,确实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和真人打交道的方式。

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 耐心可能会变差

机器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指哪打哪”,反应快、不抱怨、绝对服从。你让它3点开空调,它绝不会3点01分才开。

习惯了这种即时满足后,我们再和人打交道时,可能会变得不耐烦。

  • 比如,你让家人帮你递个东西,对方可能正在忙,会说“等一下”。这时你心里可能就会有点烦躁:“怎么这么慢?”
  • 或者在工作中,你安排一个任务给同事,他可能需要时间理解、规划,甚至会提出不同意见。习惯了机器人式“执行”的我们,可能会觉得对方“效率低”或者“不配合”。

我们渐渐会忘记,人不是机器,人有自己的情绪、想法和节奏。

2. 沟通可能变得“工具化”

我们和机器人交流,用的是“指令”,而不是“沟通”。比如:“关灯”、“播放音乐”、“设定闹钟”。这里面不需要“请”、“谢谢”、“麻烦你了”这些客套话,因为对方是机器,没有情感需求。

这种习惯如果带到生活中,我们的语言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直接,甚至有点“冷冰冰”。

  • 我们可能会忽略了沟通中的“润滑剂”。比如在餐厅,我们可能会直接对服务员说:“拿杯水”,而不是“你好,麻烦帮我拿杯水,谢谢”。
  • 在家庭里,也可能减少了那些看起来“没必要”但其实很重要的情感交流,比如“今天辛苦了”、“这个真好吃”。

长此以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变得更像“任务协作”,少了很多人情味儿。

3. 同理心可能会减弱

机器人没有“感受”。你对它大吼大叫,它不会难过;你夸奖它,它也不会真的开心。

长期和没有情感反馈的对象互动,我们可能会慢慢“忘记”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同理心,也就是“换位思考”的能力,是一种需要不断练习的社交技能。如果我们和机器人的互动越来越多,和人的真实互动越来越少,这项“社交肌肉”是可能会萎缩的。

我们会觉得“我只是在陈述事实”,而忽略了这句话可能会让对方感到受伤或尴尬。


但也不用太悲观

说了这么多负面影响,但事情也没那么绝对。

首先,大多数人都有“场景切换”的能力。 我们心里清楚,跟机器人说话和跟人说话是两码事。就像我们不会用跟宠物说话的语气去跟老板汇报工作一样。只要我们有这个意识,就能在不同场景下切换到合适的沟通模式。

其次,这件事也反过来提醒我们“真人”的可贵。 正是因为和机器人的互动是如此的程序化和冰冷,我们才更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温暖、不可预测和丰富性。一个朋友的突然关心、家人一句贴心的问候,这些都是机器人无法给予的。

总的来说,

习惯对机器人发号施令,确实存在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更急躁、更直接、更缺少同理心的风险。

关键在于保持觉察。我们要提醒自己,工具终究是工具,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而不是让我们变成和工具一样的人。别让我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丢掉了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温暖和情感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