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在塑造比特币“投机与革命”叙事中的作用是什么?

涛 沈
涛 沈
Financial technology expert.

哈喽,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特别贴近咱们普通人的感受。我关注比特币有些年头了,也算看着媒体对它的态度来回横跳了好几轮。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这事儿。

你可以把媒体想象成一个超级聚光灯,而比特币呢,就像一个舞台上奇形怪状的新事物。这个聚光灯往哪儿打,怎么打,就决定了台下观众(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媒体在塑造比特币“投机与革命”这两种形象时,主要扮演了两个角色:放大镜啦啦队

1. “投机”的放大镜:讲一个“要么暴富,要么归零”的刺激故事

这是媒体最爱干的事,也最容易吸引眼球。

  • 只关心价格,不关心价值: 你看新闻标题,是不是最常见的就是“比特币暴涨突破X万美元!”“比特币雪崩,一日蒸发XXX亿!”?这种标题最刺激,就像报道一场赌局,有输有赢,充满了戏剧性。媒体知道,大家对“今天早上买,明天就换车”或者“昨天还是富翁,今天就流落街头”的故事最感兴趣。
  • 聚焦极端案例: 媒体会去挖那些“少年股神靠比特币实现财富自由”或者“大叔炒币倾家荡产”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电影一样,有主角,有冲突,有结果。我们看了之后,要么心生向往(FOMO,害怕错过),要么充满恐惧。这种情绪化的报道,很容易就把比特币简化成一个高风险的“数字赌场”。
  • 创造新词汇,“标签化”参与者: 比如“炒币客”、“韭菜”这些词,很多都是通过媒体传播开来的。当你被贴上“韭菜”的标签,你参与这件事的行为就被定义为了“被收割”,这自然就强化了“投机”的色彩。

说白了,媒体报道“投机”这一面,是因为流量就是生命。一个关于区块链技术如何复杂的深度分析,远不如一个“24小时涨跌50%”的快讯来得有冲击力。这就像报道一场球赛,大多数人更关心比分,而不是球队背后复杂的战术体系。

2. “革命”的啦啦队:讲一个“颠覆世界,未来已来”的科幻故事

当然,媒体也不全是“拜金”的,尤其是一些科技、财经类的深度媒体,它们会扮演另一个角色。

  • 聚焦理想主义和技术愿景: 这类报道会把聚光灯打在比特币的另一面。比如,它“去中心化”的特性——意味着没有银行、没有政府可以随意冻结你的资产;它能实现“点对点”的全球支付,让一个在非洲的工人和一个在北美的老板之间的转账变得像发邮件一样简单便宜。
  • 塑造“反抗者”形象: 媒体会把比特币描绘成对传统金融体系(那些“又慢又贵又霸道”的银行)的挑战。这是一个典型的“大卫挑战歌利亚”的故事,非常符合人们对颠覆和创新的期待。你会看到标题类似:“比特币,会是压垮霸权银行的最后一根稻草吗?”
  • 采访行业大佬,制造“金句”: 媒体会采访那些比特币的支持者,比如一些科技公司的CEO或者知名的投资人。他们说的话,比如“比特币是数字黄金”、“区块链是下一代互联网”等等,会被媒体做成金句到处传播,给比特币披上一层“革命性”和“未来感”的光环。

这种报道,满足的是人们对未来的想象和对改变现状的渴望。它把比特币从一个冷冰冰的投机代码,变成了一个有理想、有温度的社会运动。

总结一下

所以你看,媒体在干什么?

它其实是在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讲故事。一个故事是关于金钱的,简单粗暴,充满诱惑和危险;另一个故事是关于理想的,宏大叙事,充满希望和未知。

作为普通人,我们就像是坐在台下的观众,一会儿被“暴富神话”搞得心潮澎湃,一会儿又被“技术革命”说得热血沸腾。

我的建议是:

媒体的报道,就像是饭店的菜单,图片总是拍得特别诱人,但实际端上来的菜是什么味道,还得你自己尝。媒体提供的是“叙事”,而不是“事实”的全貌。

比特币本身,它既有极强的投机属性(价格波动巨大),也确实蕴含着一种新的技术和理念。它既是“投机品”,也是“革命的种子”。这两者并不矛盾,同时存在。

媒体的作用,就是把这两面中的任何一面,用聚光灯和放大镜照得格外亮,让你只看到它想让你看到的那一面。所以,下次再看到关于比特币的新闻,不妨多想一层:“他想给我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这样,你就不容易被牵着鼻子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