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在网上更容易与陌生人发生激烈争吵?什么是“网络去抑制效应”?
哈喽,朋友!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是每个上网冲浪的人都可能遇到过的困惑。咱们今天就像朋友聊天一样,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
为啥我们在网上更容易跟陌生人吵起来?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在现实生活中,你可能是一个挺随和、不爱跟人计较的人。可一到网上,看到某个评论,瞬间就“上头”了,手指在键盘上噼里啪啦,非要跟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陌生人争个你死我活?
放心,你不是一个人。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有意思的原因:
1. 披着“隐身衣”的安全感 (匿名性)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在网上,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匿名的,或者至少是“半匿名”的。你的头像可能是一只猫,你的昵称可能是“今天也要开心呀”。对方不知道你是谁,住在哪,长什么样。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戴上了一个面具,或者穿上了一件“隐身衣”。你觉得你的言行不会对现实生活中的自己造成什么后果。在公司里骂老板?你可能会被开除。在网上喷一句陌生人?大不了被他拉黑,换个号又是一条好汉。这种“零成本”的感觉,会极大地降低我们言语攻击的门槛。
2. 看不见的表情,听不见的语气 (缺乏社交线索)
面对面聊天时,我们能获取大量的信息。对方的表情、眼神、语气、肢体动作,都在帮助我们理解他/她真实的意思。
- 一个人说“你真行啊”,如果他笑着拍拍你的肩膀,那是赞美。
- 如果他翻着白眼,冷冷地说,那可能就是在讽刺你。
但在网上,这些线索几乎全部消失了。我们只能看到冷冰冰的文字。一句“呵呵”,你根本不知道对方是善意的微笑,还是无语的嘲讽。一句没有加狗头表情的玩笑话,很可能被对方当成是恶意挑衅。误解,就是这么产生的。
3. “我的地盘我做主”的错觉 (空间隔离感)
你在你的手机上打字,我在我的电脑前回复。我们各自都处在自己最熟悉、最安全的环境里(比如卧室、书房)。这种物理上的隔离会给我们一种“这是我的地盘”的错觉。在自己的地盘上,人的攻击性和防卫心自然会更强一些。
4. 你来我往,但中间有时间差 (异步沟通)
网上吵架和当面吵架不一样。当面吵,话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但网上吵架,你可以花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仔细斟酌你的用词,组织好语言,想出一个“最狠”、“最能戳到对方痛处”的回复再发出去。这个思考的过程,往往不是为了平息争端,而是为了“赢得”这场辩论,所以言辞会变得越来越尖锐。
什么是“网络去抑制效应” (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
好了,聊了这么多现象,现在我们来上一个“专业名词”,把上面这些原因都打包总结一下。这个词就是你提到的 “网络去抑制效应”。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网络环境就像一个“行为开关”,它会把我们平时在现实社会中被压抑、被抑制住的那些行为给“解除封印”了。
这个概念是心理学家约翰·苏勒(John Suler)提出的。他发现,这种“去抑制”效应,其实有两种表现:
1. 良性的去抑制 (Benign Disinhibition)
这个是好的一面。因为网络的安全感和匿名性,很多人反而更愿意敞开心扉。
- 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可能在网上非常健谈,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 一个有心理困扰的人,敢于在匿名的论坛里说出自己的痛苦,寻求帮助和安慰。
- 我们会在网上对陌生人表达慷慨、善意和同情心,比如给灾区捐款,给求助的帖子出主意。
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中可能因为“不好意思”或“怕被笑话”而不敢做的事。
2. 恶性的去抑制 (Toxic Disinhibition)
这个就是我们开头讨论的,坏的一面。它把人性的“恶”也释放出来了。
- 粗鲁的言辞和批评: 就是我们说的“网络喷子”、“键盘侠”。
- 仇恨言论: 针对特定群体(比如地域、性别、种族)的无差别攻击。
- 网络霸凌和威胁: 把线上的攻击升级,对个人进行持续的骚扰。
简单来说,“网络去抑制效应”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能让我们卸下防备,展现出更真实、更善良的一面;也可能让我们丢掉道德和礼貌的束缚,变成一个连自己都讨厌的“杠精”。
总结一下:
我们之所以在网上更容易和陌生人吵架,就是因为在匿名、缺少社交线索、异步沟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触发了“网络去抑制效应”。这个效应让我们感觉自己的行为是“安全”且“无后果”的,从而释放了平时被社会规范压抑住的攻击性。
所以下次再想跟人开战时,不妨先深呼吸一下,提醒自己:屏幕对面也是个活生生的人,他/她可能只是因为误解了你的话,或者今天心情不太好而已。咱们心平气和点,网络世界也许会美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