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提出的“所有者盈余”(Owner Earnings)与华尔街常用的EBITDA有何本质区别?他为何认为EBITDA是“胡说八道”?

创建时间: 7/30/2025更新时间: 8/16/2025
回答 (1)

沃伦·巴菲特提出的“所有者盈余”(Owner Earnings)与EBITDA的本质区别

沃伦·巴菲特在价值投资中强调“所有者盈余”(Owner Earnings)作为评估公司真实盈利能力的指标,而华尔街常用的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则被他视为一种误导性的财务指标。以下从定义、本质区别以及巴菲特对EBITDA的批判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1. 两个指标的定义

  • 所有者盈余(Owner Earnings):巴菲特在1986年致股东信中定义为:公司报告的净利润(Net Income)加上折旧、摊销和耗损(Depreciation, Amortization, and Depletion),减去维持当前业务水平所需的资本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s)和额外营运资金需求(Additional Working Capital)。公式简化为:
    Owner Earnings = 净利润 + 折旧/摊销/耗损 - 资本支出 - 额外营运资金需求。
    这一指标旨在反映公司真正可供所有者(股东)支配的自由现金流,强调可持续性和实际现金生成能力。

  • EBITDA:即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指扣除利息、税项、折旧和摊销前的利润。公式为:
    EBITDA = 净利润 + 利息 + 税项 + 折旧 + 摊销。
    它常被华尔街用作快速评估公司运营盈利能力的指标,尤其在并购和杠杆收购中。

2. 本质区别

  • 现金流真实性
    所有者盈余扣除了必要的资本支出和营运资金变化,反映了公司维持和增长业务后剩余的“真正现金”。它承认折旧虽然是非现金支出,但代表了资产的实际耗损,需要通过资本支出来替换或维护。例如,一家工厂的机器折旧后必须更换,否则业务无法持续。
    EBITDA 则完全忽略了这些现实需求,仅将折旧和摊销加回,制造出一种“理想化”的盈利假象。它不考虑公司必须投入资金来维持资产,导致高估了现金生成能力。

  • 对资本密集型业务的适用性
    在资本密集型行业(如制造业或公用事业),所有者盈余更准确,因为它扣除了高额的维护性资本支出(Maintenance Capex)。EBITDA 在这些行业中往往夸大盈利,因为它假定资产永不磨损。

  • 投资决策导向
    巴菲特的所有者盈余强调长期价值,适合价值投资者评估内在价值和护城河。EBITDA 更侧重短期运营效率,常用于债务融资或快速比较,但忽略了可持续性。

本质上,所有者盈余是“动态的现金流视角”,关注公司作为“所有者财产”的真实回报;EBITDA 是“静态的会计视角”,更像是一种简化工具,但容易误导。

3. 巴菲特为何认为EBITDA是“胡说八道”

巴菲特在多封致股东信(如1986年和2000年)中直言EBITDA是“胡说八道”(bullshit),理由如下:

  • 忽略必要支出:EBITDA 像是在计算“如果我们不支付税、利息,也不维护资产,我们赚了多少钱”,这在现实中荒谬。公司不可能不缴税、不付息,也不更换设备。巴菲特举例:如果一家公司有高额EBITDA 但资本支出巨大,所有者实际拿不到钱,这就好比“牙仙”(Tooth Fairy)——虚幻的盈利。

  • 误导投资者:华尔街常用EBITDA 美化财务报表,尤其在科技泡沫或杠杆收购中,导致投资者高估公司价值。巴菲特认为,这违背了价值投资的核心:关注真实的经济现实而非会计操纵。

  • 历史教训:巴菲特引用安然公司等案例,EBITDA 曾被滥用来掩盖实际亏损。他主张用所有者盈余来揭示真相,帮助投资者避免“愚蠢的决策”。

总之,巴菲特推广所有者盈余是为了让投资者聚焦于可持续的现金流,而非EBITDA 这种“华而不实”的指标。这体现了他的价值投资哲学:真实、谨慎、长期导向。

创建时间: 08-05 08:28:58更新时间: 08-09 02: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