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沃伦·巴菲特最终几乎完全放弃了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捡烟蒂”投资策略?该策略在当今市场是否依然有效?
为什么沃伦·巴菲特最终几乎完全放弃了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捡烟蒂”投资策略?
“捡烟蒂”策略是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核心投资理念,指的是寻找那些被市场严重低估的股票,就像捡起地上的烟头,还能免费抽一口(即获得剩余价值)。这种策略强调购买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的资产,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并等待市场纠正估值。巴菲特早期深受格雷厄姆影响,在20世纪50-60年代通过这一策略获得了巨大成功,例如投资于纺织厂伯克希尔·哈撒韦等低估资产。
然而,巴菲特最终几乎完全放弃这一策略,主要原因如下:
-
受查理·芒格影响,转向高质量企业投资:在查理·芒格的启发下,巴菲特意识到“捡烟蒂”策略往往导致投资于平庸或衰退的企业,这些企业虽短期便宜,但长期增长潜力有限。芒格强调“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伟大的公司”,而非“以便宜的价格买入平庸的公司”。巴菲特在1970年代后期开始转变,例如投资可口可乐和吉列等优质品牌企业,这些公司具有强大的经济护城河和可持续竞争优势。
-
规模效应和资金管理挑战:随着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资产规模急剧扩大(从数百万美元到数千亿美元),巴菲特管理的资金越来越多。“捡烟蒂”策略依赖于小盘股或不起眼的低估机会,这些机会难以容纳巨额资金。相反,投资大型优质企业更适合大规模资金部署,并能提供更稳定的长期回报。
-
市场环境变化:20世纪中叶的市场信息不对称较多,低估机会较多。但随着市场效率提升,巴菲特认为“捡烟蒂”策略的边际回报递减。他在致股东信中多次提到,早年捡到的“烟蒂”越来越少,而投资优秀企业的复合增长更可靠。
-
个人投资哲学演变:巴菲特反思到,格雷厄姆的策略更注重安全边际和短期套利,而他更追求长期持有优质资产,实现复利增长。例如,在1989年的致股东信中,巴菲特表示:“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是平庸企业的敌人。”这标志着他从“价值猎手”转向“企业所有者”。
总之,巴菲特的转变并非否定格雷厄姆,而是对其理念的升级,结合了芒格的品质导向,形成了更注重企业内在质量的价值投资框架。
该策略在当今市场是否依然有效?
在当今市场,“捡烟蒂”策略并非完全失效,但其有效性已显著降低,且适用范围有限。以下是分析:
有效性分析
-
依然有效的方面:
- 小盘股和新兴市场机会:在流动性较低的小型股票或新兴市场(如某些发展中国家),信息不对称仍存在,低估资产偶尔出现。有耐心的投资者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发现这些“烟蒂”,例如在经济衰退期买入被低估的周期性股票,等待复苏获利。
- 价值投资基础:该策略的核心——购买低于内在价值的资产——仍是价值投资的基石。一些对冲基金和价值型投资者(如塞思·卡拉曼)仍在使用类似方法,并在市场恐慌时(如2008年金融危机或2020年疫情)获得超额回报。
- 分散风险:对于个人投资者或小额资金,该策略通过多元化降低单一股票风险,适合初学者实践。
-
不再有效的方面:
- 市场效率提升:现代市场高度透明,信息传播迅速,算法交易、量化基金和大机构投资者使低估机会迅速被套利掉。格雷厄姆时代的手动分析优势已不复存在,捡到“烟蒂”的概率大大降低。
- 竞争激烈:全球资金涌入,价值股的估值修复速度更快,但优质成长股(如科技股)往往提供更高回报。数据显示,过去20年,成长型投资(如FAANG股票)往往优于纯价值策略。
- 宏观环境变化:低利率时代和通胀压力下,平庸企业的“烟蒂”可能永久衰退,而非反弹。例如,许多传统制造业股票虽便宜,但面临数字化颠覆,无法长期增值。
- 规模限制:对于大型基金,该策略难以规模化,容易导致流动性问题或市场冲击。
建议
在当今市场,“捡烟蒂”策略更适合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核心策略。投资者应结合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与巴菲特的质量导向,例如使用量化筛选工具寻找低市净率(P/B)股票,但优先评估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增长潜力。总体而言,它在波动性高的熊市中更有效,但在牛市或高效市场中,回报不如投资 compounders(复合增长型企业)。如果市场出现系统性低估(如地缘政治危机),该策略仍有潜力,但需要极强的纪律性和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