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题,这个概念听起来很玄乎,但说白了其实是一种“刨根问底”的思维方式,像个侦探一样,而不是人云亦云。
想象一下,我们不去看现在这家公司股价多少、哪个大佬投资了、或者它是不是“下一个XX”这种热门标签。我们把这些外衣全都扒掉,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到最核心,看看它到底是个啥。
一个用“第一性原理”思考的投资人,通常会问自己这么几个直白的问题:
1. 这家公司到底解决了人类的什么根本需求?
这个需求是吃饭、穿衣、沟通、出行、娱乐、还是寻求安全感?这个需求是真实存在的、长久的,还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短暂的风口?
- 举个例子: 外卖平台。它解决的是“懒得做饭/出门,但又想吃到餐厅食物”的需求。这个需求很实在,只要城市生活继续,这个需求就会一直存在。相比之下,某些只靠补贴和营销火起来的潮流玩意儿,可能风一过就没人记得了。
2. 它提供这个解决方案的成本,在物理上/本质上有没有可能降到更低?
这是埃隆·马斯克最爱干的事。他当年想造火箭,发现买火箭太贵了。他没有接受这个市场价,而是问:“火箭是用什么材料造的?铝、钛、铜、碳纤维……这些东西在市场上单买才多少钱?”他发现原材料成本只占火箭总价的零头,绝大部分成本是组织、制造、整合这些环节的费用。所以他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我能用更聪明的方法把这些原材料自己造成火箭,并且还能回收复用,那成本就能降到极低。这就是SpaceX的起点。
- 应用到投资上: 你看一家电动车公司,不要只看它的车多酷,要去想“电池的成本到底由什么决定?”是钴、锂这些金属的价格,还是生产工艺?这家公司有没有可能在这些最基础的环节上,搞出革命性的创新,把成本打下来?如果能,那它就有了坚固的“护城河”。
3. 如果今天从零开始,为了解决同样的需求,你会创造出一家跟它一样的公司吗?
这个问题特别狠,能帮你摆脱“路径依赖”。很多大公司之所以是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历史原因,身上背着很多包袱(比如臃肿的部门、过时的技术)。
- 打个比方: 在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已经普及的今天,如果让你从零开始建立一个银行,你还会搞那么多富丽堂皇的线下网点,养那么多柜员吗?大概率不会。你会直接做一个超级好用的App,把所有业务都搬到线上。所以,当你看一家传统银行时,就要思考,它那些沉重的“资产”在未来到底是优势还是包袱?
总结一下:
普通人投资,更像是“类比思维”:看到特斯拉成功了,就去找“下一个特斯拉”;看到茅台涨了,就去找“下一个茅台”。
而第一性原理的投资,是“物理学思维”:它不管别人怎么样,只看事物的本质。
- 这个需求是不是刚需?(需求的本质)
- 你解决这个需求的方式是不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效率和成本的本质)
- 你做的事情,是不是顺应了技术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趋势的本质)
这种思考方式很难,因为它要求你独立思考,并且对行业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但一旦你习惯了这种方式,就不容易被市场的短期情绪、花里胡哨的故事所迷惑,更能抓住那些真正能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