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饰北斋的浮世绘系列《富岳三十六景》为何在艺术史上如此重要?

创建时间: 8/14/2025更新时间: 8/18/2025
回答 (1)

好的,没问题。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我会尽量说得通俗易懂一些。


聊聊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为什么它在艺术史上那么“牛”?

提到葛饰北斋,你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画面,八成是那张巨浪滔天,几乎要吞掉小船,而远处富士山却安然不动的大浪——《神奈川冲浪里》。

这张画太有名了,以至于很多人以为《富岳三十六景》就只有这一张。但其实,它是一个包含46幅画的系列(最初计划36幅,因为太火爆又追加了10幅)。这个系列之所以在艺术史上地位超然,可不只因为这一张画。简单来说,它在三个层面上都搞出了大动静:

1. 在日本,它自己就是个“破局者”

在北斋那个年代,浮世绘(Ukiyo-e)这种木版画,画的主要是什么呢?大多是当红的歌舞伎演员、漂亮的美女(美人画)、相扑选手之类的“明星网红”。风景画通常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不是主角。

但北斋不这么玩,他做了一些颠覆性的事:

  • 主角换了!从美女艺伎到壮丽山河 《富岳三十六景》直接把“风景”——尤其是富士山——推到了C位。他用整整一个系列,从不同角度、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人的视角去描绘同一座山。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创新,直接开创了浮世绘风景画(名所绘)的黄金时代。

  • 构图“骚操作”太多,脑洞大开 你看《神奈川冲浪里》,那个浪花形成的爪子一样的弧线,完美地框住了远处的富士山,动与静的对比简直绝了。还有一幅叫《凯风快晴》(也叫“赤富士”),用极简的色块和线条就画出了清晨阳光下富士山的雄伟。 在整个系列里,富士山有时是顶天立地的主角,有时又变成一个小小的背景,藏在木桶匠的木桶圈里(《尾州不二见原》),或者躲在人们赶路的日常风景里。这种充满设计感和戏剧性的构图,在当时是“降维打击”。

    尾州不二见原 (图:从一个巨大的木桶圈里看富士山,这脑洞谁顶得住?)

  • “北斋蓝”的革命:一种新颜色的魔力 当时,日本从欧洲进口了一种新的颜料——“普鲁士蓝”。这种蓝色比日本传统的植物染料更鲜艳、更稳定、也更便宜。北斋是当时最先、也是最大胆使用这种蓝色的画家之一。他用这种鲜亮的蓝色画出了天空的澄澈和海浪的深邃,让整个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上了一个大台阶。这种独特的蓝色,后来甚至被称为“北斋蓝”(Hokusai Blue)。

2. 在海外,它成了西方大师们的“灵感缪斯”

19世纪中后期,日本开放国门,大量的浮世绘作为包装纸、茶叶罐的衬纸传到了欧洲。结果,欧洲的艺术家们一看,惊为天人!

这玩意儿跟他们当时推崇的、讲究透视、光影、立体感的古典学院派艺术完全不一样。浮世绘里那种平面的色块、大胆的线条、不对称的构图、日常生活的题材,给当时正寻求突破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家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 梵高、莫奈都为它“痴狂” 梵高临摹过浮世绘,他的名画《星空》里那旋转的笔触,很多人认为就受到了《神奈川冲浪里》中海浪涡旋的影响。
  • 莫奈更是个狂热的日本艺术收藏家,他在吉维尼的花园里修了一座日式小桥,画了无数遍,那座桥的灵感就源于浮世绘。
  • 德加画的那些舞女,常常采用从侧面或高处俯瞰的“偷窥”视角,这种不寻常的构图方式,也明显受到了浮世绘的影响。

可以说,《富岳三十六景》是“日本主义”(Japonisme)风潮中最核心的代表,它像一颗石子,在西方艺术的池塘里激起了巨大的涟漪,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艺术的走向。

3. 对普通人来说,它让艺术变得亲切

最后,我们得聊聊富士山本身。

富士山在日本,不仅仅是一座山,它是国家的象征,是神圣的信仰,是日本人精神上的图腾。

北斋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既画出了富士山神圣、雄伟、不可侵犯的一面(如《凯风快晴》),也画出了它在农夫、渔民、工匠、旅人等普通人生活中的样子。他把神圣的富士山拉回了人间,让它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而且,浮世绘是木版画,可以批量印刷,价格便宜。在当时,它就像我们今天的海报、明信片一样,是普通老百姓都能买得起的艺术品。所以,《富岳三十六景》不仅是艺术上的高峰,也是一种大众文化的胜利。它让每个人都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富士山风景”。


总结一下:

《富岳三十六景》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

  1. 在内部,颠覆了日本传统浮世绘的题材和构图,开创了风景画的新纪元。
  2. 在外部,漂洋过海,成为西方现代艺术革命的催化剂,影响了一大批顶级大师。
  3. 在文化上,将神圣的国家象征与平凡的市井生活完美融合,让艺术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

它不只是一系列画,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座连接东西方艺术的桥梁,也是一个让富士山活在每个人心中的视觉传奇。

创建时间: 08-14 09:18:37更新时间: 08-14 15: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