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的“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Deborah Beckmann
Deborah Beckmann
Professor of economics, researching historical financial events.

好的,没问题。咱们聊聊房利美和房地美(Fannie Mae & Freddie Mac)这两家公司在2008年那场大戏里到底演了个什么角色。

想象一下,你想买房,但银行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它放贷给你之后,也想尽快把钱收回来,好继续借给下一个人赚钱。这时候,“两房”就登场了。


“两房”是干嘛的?—— 金融市场的“中转站”

房利美和房地美,我们简称“两房”,它们本身不直接借钱给买房的人。它们是从银行手里“收购”房贷

流程是这样的:

  1. 你从银行贷款买房:银行借给你100万,你慢慢还。
  2. 银行把你的“借条”卖给“两房”:银行不想等30年才收回这100万,于是它把你签的贷款合同(这张“借条”)打包卖给房利美或房地美,马上拿回现金。
  3. 银行继续放贷:银行有了新钱,就可以继续借给下一个买房的人。

“两房”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资金中转站角色。它们的存在,让银行手里的钱能快速流动起来,这样市场就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去支持更多人买房。这在正常时期是好事,能促进房地产市场繁荣。

危机是怎么来的?—— “中转站”开始运“危险品”了

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火得一塌糊涂,房价一直在涨。为了让更多人能买上房,也为了赚更多的钱,银行开始把贷款标准一降再降。

  • “次级贷款”登场:以前,只有信用好、收入稳定的人才能贷款。后来,连没有稳定工作、信用记录很差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次级”借款人)也能轻松贷到款。这就是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 Mortgage)

这就像把钱借给一个大概率还不起的人,风险极高。

一开始,“两房”是很挑剔的,它们只收购那些质量好、风险低的“优质贷款”。但很快,华尔街的其他投行发现,把这些“次级贷款”打包成金融产品(叫M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卖给投资者,简直是暴利。

面对巨大的业绩压力和市场竞争,“两房”也坐不住了。它们也开始大规模地收购这些“次级贷款”,也就是“危险品”。

“两房”在危机中扮演的核心角色:放大器和担保人

你可以把“两房”理解成一个巨大的风险放大器

  1. 给了银行“无限弹药”:因为“两房”愿意收购这些高风险的次级贷款,银行就更有恃无恐地把钱贷给那些不靠谱的借款人。反正银行一转手就把风险卖给了“两房”,自己稳赚不赔。这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天文数字般的“次级贷款”。

  2. 提供了“虚假的安全感”:“两房”虽然是上市公司,但它们有美国政府的“隐性担保”(Implicit Guarantee)。所有人都觉得,这两家公司太大了,大到不能倒,万一出事,政府肯定会出手相救。

    • 正因为这层“官方背景”,“两房”发行的MBS被评为AAA级——最安全的投资品。
    • 全世界的投资者,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外国政府,都放心地购买这些由“次级贷款”打包而成的“安全”产品。

“两房”的核心作用就在于:它们利用自己的政府背景,给一堆“垃圾资产”(次级贷款)盖上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公章,然后卖给了全世界。

最终的结局:雪崩

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房价开始下跌时,问题就爆发了。

  • 那些“次级”借款人发现自己的房子不值钱了,也还不起月供,干脆就断供了。
  • 大规模的断供,导致“两房”手里的贷款和它们担保的MBS瞬间变成了天文数字的坏账。
  • 这两家巨无霸公司,资产规模比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的GDP都高,它们持有的有毒资产太多,瞬间就资不抵债,濒临破产。

如果它们倒闭,全球金融系统都会跟着崩溃,因为全世界的金融机构都持有它们担保的“证券”。这就是所谓的“系统性风险”。

最终,美国政府不得不出手,在2008年9月接管了“两房”,动用了上千亿美元的纳税人资金来填这个窟窿,但这已经无法阻止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了。


总结一下“两房”的角色:

  • 在繁荣期:它们是房地产市场的发动机和润滑剂。
  • 在危机中:它们是风险的放大器信用的担保人。它们没有制造第一颗炸弹(次级贷款),但它们建造了巨大的军火库,把成千上万颗炸弹打包,贴上“安全”标签,卖给了全世界,最终引爆了整个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