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么说,它绝对是个催化剂,而且是个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事儿。
首先,想象一下以前你想给一个在国外的朋友转点钱。你得去银行,填一堆表,付不低的手续费,钱可能还要好几天才能到账,中间还得经过各种机构的审核。这个过程本身就在不断提醒你:“国界”是存在的。
但比特币不一样。我给你转一个比特币,和你给我身边桌子的同事转一个比特币,操作上没有任何区别。都只是打开手机钱包,扫个码,输入密码,确认。整个过程可能就一杯咖啡的时间,而且手续费跟你转多少钱关系不大。它从根本上无视了地理距离和国界划分。这就好比电子邮件(Email)颠覆了传统信件一样,你在北京给上海的朋友发邮件,和给纽约的朋友发邮件,体验是一模一样的。比特币就是在金钱领域实现了类似的效果。
其次,它催生了一种基于共识的“数字部落”。
拥有比特币的人,不管他是美国的程序员、非洲的某个小生意人、还是东南亚的艺术家,他们之间往往会有一种奇特的“身份认同”。他们可能都对现有的金融体系抱有疑虑,都相信代码和数学的公正性,都向往一种个人资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状态。他们有共同的黑话(比如“HODL”、“Sats”),有共同关注的大佬(比如中本聪),有共同的节日(比如“披萨节”)。
这种基于共同价值观和信仰形成的社群,是完全超越国界的。大家在Twitter、Telegram、Reddit上讨论行情、技术、理念,感觉就像一个村里的人在聊天,根本不会去想对方是哪个国家的人。这种精神上的连接,比单纯的金钱流动更能形成一个紧密的社群。
不过,咱们也得实事求是,它是不是就完美地实现了“无国界社群”呢?也还没到那一步。
第一,它仍然是个小众圈子。虽然名气很大,但真正深度参与、并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的人,在全球总人口里占比还是很小。它更像是在全球化的大海里,形成了一个个“数字岛屿”,岛上的居民可以自由往来,但大部分人还生活在传统的大陆上。
第二,它和现实世界之间还有一道“墙”。你持有比特币当然是无国界的,但你总得用法币(比如人民币、美元)去买它,也得把它换回法币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大规模使用(比如买菜、交房租)。这个“出入金”的过程,恰恰是受各国严格监管的。所以,它虽然核心是无国界的,但在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边缘地带,国界的影响依然强大。
第三,社群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比特币社群、以太坊社群、以及其他各种加密货币的社群之间,有时也存在着竞争甚至“鄙视链”。这就像同一个“数字大陆”上的不同“城邦”,文化和理念也有差异。
总结一下就是:
比特币确实极大地加速了“无国界社群”的形成。它提供了一种无视国界的价值传输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催生了一种全球性的、基于共同数字信仰的文化认同。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数字邦国”:它有自己的“货币”(比特币),有自己的“公民”(持有者和信仰者),有自己的“宪法”(代码协议),有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这个邦国的“公民”,肉身还生活在各自的国家,遵守当地的法律,但他们的思想和一部分财富,已经“移民”到了这个无国界的社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