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fía Córdoba
Sofía Córdoba
PhD student, focusing on 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嘿,朋友,这是个好问题,很多人都关心。我尽量用大白话跟你聊聊我的看法。
金融危机有没有周期性?
总的来说,有,但它不像闹钟那么准时。
你可以把经济和金融市场想象成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它有自己的“呼吸”和“情绪”,这种情绪波动就是我们说的周期。它不是一个精确的科学公式,更像是一种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
为什么会有周期?
这事儿的核心,其实和人性以及**债务(杠杆)**有很大关系。
咱们可以把一个周期简化成四个阶段,就像春夏秋冬一样:
-
春天(复苏期)
- 上一轮危机刚过去,一片狼藉。但最坏的时候也过去了。
- 政府和央行会使劲“放水”(比如降息),让市场上的钱多起来,利息变便宜。
- 大家惊魂未定,很谨慎,不敢随便借钱投资。但慢慢地,一些胆子大的开始发现机会,经济开始慢慢恢复。
-
夏天(繁荣期)
- 经济越来越好,人人有工作,工资在涨。
- 大家的信心爆棚,觉得“这次不一样了”。人们开始大胆借钱消费(买房、买车),企业借钱扩张(建厂、招人)。
- 银行也乐于放贷,因为看起来谁都能还上钱。房价、股价蹭蹭往上涨。这时候,市场上一片乐观,甚至有点狂热。
-
秋天(衰退期 / 拐点)
- 狂欢到了顶点,泡沫也吹到了最大。资产价格(比如房价)高到离谱,普通人已经买不起了。
- 这时候,央行担心经济过热,开始“收水”(比如加息),让借钱的成本变高。
- 某个事件成了导火索(比如一个大公司倒闭了),大家突然惊醒,发现自己借了太多钱,资产价格高得不真实。
- 恐慌开始蔓延,人们争先恐后地卖掉资产(股票、房子)来还债。
-
冬天(危机期)
- “卖”的人远多于“买”的人,于是资产价格暴跌,泡沫破了。
- 银行发现很多贷款收不回来,也开始恐慌,不敢再往外借钱,甚至催着大家还钱。
- 企业借不到钱,只能裁员、倒闭。人们失业,更没钱消费。整个经济就像被冻住了一样,这就是金融危机。
- 然后,熬过最冷的冬天,又会慢慢迎来下一个春天。
你看,整个过程就像一个**“信心-债务”**的循环。从谨慎到乐观,再到狂热,最后到恐慌和绝望,周而复始。
周期是多久?
这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吵了几百年了。
不过,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看到一些大概的规律:
- 中周期(7-11年左右): 这通常被称为“朱格拉周期”,主要和企业的设备投资、库存变化有关。我们感受到的很多经济波动,比如一次不大不小的衰退,都和这个周期有点关系。
- 长周期(大约50-60年): 这被称为“康波周期”,和重大的技术革命有关(比如蒸汽机、铁路、电力、互联网)。一个长波的上升期,技术创新带来大繁荣;到了末期,技术红利消失,就容易爆发深重的、系统性的危机。
- 短周期(3-4年左右): 和企业的库存变化关系最大,被称为“基钦周期”。
我们通常说的金融危机,往往是几个周期叠加共振的结果。
比如: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距离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大约8年。
- 2000年互联网泡沫: 距离1990年代初的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大约10年。
-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
你会发现,差不多每隔10年左右,就可能发生一次规模不小的危机。而那种像1929年大萧条或者2008年全球海啸级别的超级危机,间隔时间会更长。
总结一下
- 金融危机有周期性,这是由人性的贪婪与恐惧,以及债务的扩张与收缩共同驱动的。
- 这个周期没有精确的时长,但从历史来看,每隔7-10年左右,市场就容易出现一次比较大的麻烦。
- 我们普通人没法精确预测下一次危机什么时候来,但了解这个规律,可以让我们在市场狂热时保持一份清醒,在危机来临时不至于过度恐慌,甚至能看到机会。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