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没问题!作为一名“老糖友”,这方面我还是有不少心得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聊聊血糖仪测不准?可能是这些“小妖精”在捣乱!
嘿,糖友!我懂你,有时候测出来的血糖值,自己都觉得奇怪,要么高得离谱,要么低得吓人。先别慌,也别急着怀疑人生或者怪血糖仪“不争气”。很多时候,问题都出在一些我们没注意到的细节上。
根据我的经验,影响血糖监测准确性的因素,主要可以分成下面这几大类:
一、“人”的因素:问题可能出在咱们自己身上
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类。
-
手没洗干净: 这是头号“杀手”!你想想,要是你刚吃完橘子、苹果,或者手上沾了点含糖的饮料,没洗手就直接采血,那测出来的能是你的血糖吗?那是“糖水”+“血”的混合糖!
- 怎么办: 测血糖前一定要用肥皂和温水洗手,然后彻底擦干。如果条件不允许,至少也要用酒精棉片消毒采血的手指,并且等酒精完全干透再采血,不然酒精会稀释血液,让结果偏低。
-
过分挤压手指: 血出不来,心里一急就使劲挤?千万别!用力挤压会把皮肤组织里的液体(组织液)也一起挤出来,它会稀释你的血液样本,导致测出来的血糖值偏低。
- 怎么办: 采血前可以把手臂下垂一会儿,或者搓搓手,让血液流到指尖。如果血量还是不够,可以从指根向指尖方向轻轻推血,而不是猛捏针眼周围。
-
采血量不足或过多: 每款血糖仪的试纸需要的血量是不一样的。血滴太小,试纸感应区没填满,结果会不准或直接报错。血滴太大,溢出感应区,也可能影响结果。
- 怎么办: 看一下你血糖仪的说明书,了解它需要的血量。一般来说,让血滴自然形成一个“小水珠”的饱满状态就差不多了。
-
身体状况:
- 脱水: 身体严重缺水时,血液会浓缩,测出来的血糖值可能会偏高。
- 贫血: 严重的贫血会影响血液里红细胞的比例,可能会让一些血糖仪的读数偏高。反之,红细胞增多症则可能让读数偏低。这个比较专业,如果你的血糖值总是不稳定,可以咨询医生。
二、“物”的因素:你的血糖仪和试纸还好吗?
仪器和耗材本身的状态也至关重要。
-
试纸过期或保存不当: 血糖试纸非常“娇气”,怕光、怕潮、怕热。
- 过期: 过期的试纸化学反应可能已经失效了,结果完全没参考价值。
- 受潮: 很多人拿完试纸,试纸筒的盖子不马上盖好,空气里的湿气跑进去,一整筒试纸可能就都废了。
- 怎么办: 买试纸一定看保质期。取出一张,立刻盖紧盖子! 把试纸筒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千万别放卫生间或者冰箱。
-
血糖仪编码不匹配(主要针对老款血糖仪): 有些老式的血糖仪,每一盒新试纸都需要更换或输入一个对应的“密码条”或“密码”,如果密码和试纸不匹配,结果就会有偏差。
- 怎么办: 现在很多新血糖仪都是免调码的,方便多了。如果你用的还是老款,换新试纸时一定要记得检查编码。
-
血糖仪不干净或电量不足: 血糖仪的插口如果沾染了灰尘、血渍,会影响试纸和仪器的接触。电量太低的时候,仪器的工作状态也不稳定。
- 怎么办: 定期用干棉签清洁一下仪器插口。看到电量不足的提示,及时更换电池。
三、“环境”因素:别小看温度和湿度
-
极端温度: 太冷或太热都会影响试纸里酶的活性。比如大冬天在室外测,或者夏天把血糖仪忘在暴晒的车里,测出来的结果都可能不准。
- 怎么办: 尽量在室温(一般是10℃-40℃)下进行测量。如果刚从很冷或很热的环境进来,最好等血糖仪和试纸在室温下“缓一缓”再用。
-
高海拔地区: 在海拔很高的地方,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变化可能会对某些血糖仪的测量结果产生轻微影响。
四、“操作”因素:姿势不对,努力白费
-
试纸插入方式和时间: 有些人习惯先把血滴在试纸上,再插入仪器,这是不对的!
- 怎么办: 正确的流程是:先将试纸插入血糖仪,等仪器提示可以滴血后,再将血滴靠近试纸的吸血口,让它自己“吸”进去。
-
采血部位: 咱们一般都扎指尖两侧,因为这里的神经末梢少,没那么疼,而且血管丰富。不要扎指尖正中间,会很痛。
总结一下:
要想血糖测得准,记住这个口诀:“洗净手,待干透;试纸好,别过期;血量足,别硬挤;插对条,稳住测。”
血糖监测是我们管理糖尿病的“眼睛”,让这双“眼睛”保持雪亮,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你的血糖值总是和身体感受对不上,或者和医院的化验结果差很多(注意:指尖血和静脉血本身就有一定误差,一般在15%以内算正常),不妨对照上面这些点检查一下,看看是哪个“小妖精”在捣乱。
祝我们都能控糖顺利,生活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