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录的金融危机是哪一次?

Pamela Lopez
Pamela Lopez
Experienced economist, specializing in financial crises.

哈喽,聊到这个话题,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都是“郁金香狂热”,这确实是历史上最有名、也经常被当成“第一次”金融危机的案例。

郁金香狂热 (Tulip Mania) - 1637年,荷兰

这事儿发生在17世纪的荷兰,当时可是荷兰的“黄金时代”,有钱人多,社会风气也比较开放。

  • 怎么开始的? 郁金香最初从奥斯曼土耳其传到欧洲,因为稀有、漂亮,很快就成了有钱人炫耀身份的奢侈品。特别是那些带有独特花纹(其实是病毒感染所致)的稀有品种,比如“永远的奥古斯都”,价格被炒上了天。

  • 疯狂的阶段 渐渐地,事情就变味了。人们买郁金香球茎不再是为了种花,而是为了转手卖掉赚差价。这就像炒股、炒房一样,所有人都相信明天价格会更高。一个稀有球茎的价格,在顶峰时期,可以换到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一栋豪宅!

    更疯狂的是,他们还发明了类似“期货”的玩法。冬天球茎还在地里,大家就开始买卖“明年春天收货”的合同了。很多人拿自己的全部身家,甚至借钱去“炒”郁金香。

  • 泡沫破裂 1637年2月,突然有一次拍卖会上,没人愿意出价了。恐慌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所有人都想赶紧抛售手里的球茎或者合同,但已经没人接盘了。价格一落千丈,跌去了90%以上。昨天还价值连城的球茎,今天可能还不如一颗洋葱值钱。

  • 结果 无数人血本无归,特别是那些加了杠杆(借钱投资)的人,一夜之间从富翁变成赤贫。整个社会信用体系都受到了巨大冲击。

不过,这真的是“第一次”吗?

虽然郁金香狂热非常出名,但有些历史学家会说,它更像是一次商品投机泡沫,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金融”危机。

如果我们要找一个更符合现代定义的,涉及到股票、上市公司、国家债务和公众参与的金融危机,那可能要看下面这两个几乎同时发生的事件:

南海泡沫 (South Sea Bubble) & 密西西比泡沫 (Mississippi Bubble) - 1720年

  • 南海泡沫(英国): 南海公司拿到了一部分英国政府的国债,并向公众发行股票。公司描绘了一幅与南美洲进行贸易的美好蓝图(虽然大部分都没实现),股价一路飙升。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全社会都卷入了这场炒股狂潮。最后泡沫破裂,连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都亏了一大笔钱,留下了名言:“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算不出人性的疯狂。”

  • 密西西比泡沫(法国): 和南海公司类似,一个叫约翰·劳的苏格兰银行家在法国成立了密西西比公司,也是通过发行股票来处理法国的巨额国债。同样是画大饼,说要在北美的路易斯安那殖民地(当时叫密西西比)发大财,股价暴涨,最后也是一地鸡毛。

这两个事件,因为涉及到证券公司、复杂的金融工具(股票)、国家信用和大规模的公众投机,被很多经济史学家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现代金融危机的开端


总结一下

  • 最出名的“第一次”: 1637年荷兰的郁金香狂热。它简单、戏剧性强,是投机泡沫的完美教科书案例。
  • 更严谨的“第一次”: 1720年英国的南海泡沫和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它们包含了更多现代金融危机的核心要素,比如股票市场和国家金融体系的联动。

所以,当别人问起时,你可以先讲郁金香的故事,因为它最经典;如果想显得更专业一点,可以再补充一下1720年的那两个“泡沫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