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回到过去向中本聪提一个问题,你会问什么?为什么?
这是一个绝佳的问题,因为它迫使我们思考什么才是关于比特币最核心、最根本的谜团。
如果我能回到过去向中本聪提一个问题,我会问:
“当比特币不可避免地演化,出现各种分叉和派系之争时,你认为哪一个核心原则是绝对不能妥协的?如果这个原则被破坏,无论比特币的价格多高,采用多广,都意味着它背离了初衷,失败了?”
为什么问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设计,是基于以下几点深思熟虑的考量:
1. 它超越了“你是谁”的身份之谜。 “你是谁?”这个问题虽然能满足所有人的好奇心,但中本聪刻意匿名,就是希望世人关注技术本身,而非其创造者。强行揭开他的面纱,某种程度上违背了他的初衷。我的问题则尊重他的匿名意愿,将焦点放在他创造物的“灵魂”上。一个伟大的思想,其价值远超思想家的身份。
2. 它直击问题的核心——“初心”与“妥协”。 比特币白皮书的标题是《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但十多年来,社区对它的核心价值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 它应该是像黄金一样的“数字储值工具”(Store of Value)吗?为此可以容忍高手续费和慢速交易。
- 还是应该像现金一样用于日常支付(Medium of Exchange)?为此需要追求低手续费和高交易速度,哪怕牺牲一定的去中心化。
2017年的“区块大小战争”就是这个矛盾的集中爆发。如果当时我们能知道中本聪心中那个“绝对不能妥协的原则”,这场分裂社区的内战或许能有更清晰的指引,甚至可以避免。
3. 它为未来提供了一个“宪法级”的指导方针。 中本聪就像是比特币世界的“立宪者”,但他写完“宪法”(代码和白皮书)后就消失了。后人对“宪法”有不同的解读,从而产生了各种争论。
我的问题,本质上是在请求他为这部“宪法”提供一条最重要的“修正案解释”。他的回答将成为一个思想上的“北极星”或“定海神针”。当未来社区再次面临艰难的抉择时——比如是否要为了对抗量子计算而修改加密算法、是否要为了监管合规而做出某些改变——我们可以用他的这个“第一原则”来衡量我们的选择是否偏离了航道。
4. 这个问题可能的答案,以及它们的深远影响:
- 如果他回答:“抗审查性(Censorship Resistance)”。这意味着,只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发送和接收交易,比特币就是成功的。这将指导社区在面临监管压力时,优先保护网络的中立性,而不是追求主流接纳。
- 如果他回答:“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这意味着,避免任何单一实体(无论是矿工、开发者还是企业)控制网络是最高目标。这将警示我们警惕算力集中、开发权力集中等问题,哪怕它会牺牲一些效率。
- 如果他回答:“可预测的货币政策(The 21 Million Cap)”。这意味着,比特币作为“诚实货币”的属性是其根基。任何试图增发或改变发行规则的行为,都是对它最根本的背叛。
- 如果他回答:“让普通人也能运行全节点的低门槛”。这将明确支持小区块路线,强调个人验证交易的权利高于一切,即使这意味着交易费用会很高。
无论他回答哪一个,都将为这个去中心化的世界提供一个强大的共识凝聚点。
总而言之,这个问题并非为了满足个人的好奇,而是为了获取一份能够穿越时空、指导一个全球性去中心化社区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智慧。这比知道中本聪是一个人、一个团队,或者他拥有多少比特币,要重要得多。
如果我能回到过去向中本聪提一个问题,我可能会问:
“你最初设计比特币时,是否已经预见到挖矿算力会逐渐集中化?”
为什么问这个 • 去中心化的初衷 vs. 矿池集中化的现实 中本聪在白皮书里强调了“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理想状态下应该是任何人都能用普通电脑参与。然而现在挖矿已经高度集中,能源消耗巨大,和最初的“人人平等”有了很大偏差。 • 这关系到比特币的未来稳定性 如果他早就预见到这种集中化,可能在设计时就已经做了取舍;如果没预见到,那说明比特币的演化超出了他的预期。 • 顺带能探到他的价值取向 他究竟更看重“去中心化”本身,还是看重“系统能够长远存续”?这个答案会让人对比特币的精神内核理解得更深。
当然,要是再贪心点,我还想偷偷问一句: “你到底是谁?” ——不过估计他还是会笑而不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