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如何看待恐怖主义等“不平坦”力量对全球化的冲击?
好的,没问题。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这本书非常有名,但很多人可能只记住了“世界是平的”这个乐观的结论,却忽略了他对那些“不平坦”力量的担忧。
关于恐怖主义,弗里德曼的看法其实非常深刻,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
弗里德曼眼中的“不平坦”世界:当全球化遇上恐怖主义
想象一下,弗里德曼所说的“平坦的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没有任何障碍的广场。在这个广场上,任何人,无论来自哪里,都可以自由地交流、做生意、合作创新。这听起来很美好,对吧?
但问题来了,如果这个广场没有任何门槛和守卫,那么坏人是不是也能轻易地溜进来,利用这个开放的环境来搞破坏呢?
这就是弗里德曼看待恐怖主义的核心视角。他认为,恐怖主义并不是全球化的对立面,而是全球化的一个阴暗、扭曲的副产品。
具体来说,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理解:
1. “超级赋权的愤怒者” (The Super-empowered Angry Man)
这是弗里德曼提出的一个关键概念。
- “平坦”的好处: 全球化让一个身在印度班加罗尔的工程师,可以通过网络,与硅谷的顶尖公司竞争。他被“赋权”了,个人力量变得前所未有地强大。
- “平坦”的坏处: 同样的,一个躲在偏远山洞里的恐怖分子,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加密通信、全球金融系统和廉价的交通网络,策划并实施一场对全球造成巨大冲击的恐怖袭击(比如9/11事件)。他也同样被“赋权”了。
你可以这么理解:全球化这把“利剑”,既可以用来创造财富和知识,也可以被恐怖分子拿来搞破坏。 恐怖分子恰恰是利用了“世界是平的”所带来的便利(信息、资金、人员的快速流动)来攻击这个“平坦世界”本身。
2. 在平坦世界里重新筑起“高墙”
弗里德曼认为,恐怖主义最大的冲击,就是它迫使我们在平坦的世界上重新竖起一堵堵“墙”。
9/11事件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此之后,发生了什么?
- 物理上的墙: 机场安检变得空前严格,过关入境需要核查更多信息,申请签证也越来越难。这些都是阻止人、货、信息自由流动的“墙”。
- 心理上的墙: 国家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不信任感加剧。人们开始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外人”,开放和包容的精神受到了侵蚀。
- 经济上的墙: 全球供应链的成本增加了。公司需要为更高的安保、保险和更复杂的物流付费,这都给全球化带来了“摩擦力”,让世界变得不那么“平坦”了。
所以,恐怖主义就像是在平坦的高速公路上制造了无数的减速带、收费站和检查站,让原本顺畅的全球化进程变得磕磕绊绊。
3. “凌志车”与“橄榄树”的冲突
这是弗里德曼在另一本书里提出的经典比喻,但同样适用于理解他对恐怖主义的看法。
- 凌志车(Lexus): 代表着对现代化、繁荣、技术和全球一体化的追求。这是“平坦世界”的驱动力。
- 橄榄树(Olive Tree): 代表着人们对身份、归属感、传统、信仰和社群的坚守。这是我们根植于土地的文化基因。
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凌志车)的迅猛发展,让一些人感到自己的文化和身份(橄榄树)受到了威胁。他们害怕自己的传统被同质化的全球文化所吞噬。
而极端恐怖主义,就是这种**“橄榄树”情结最暴力、最扭曲的一种表现**。他们不是要和世界对话,而是要用摧毁“凌志车”的方式,来捍卫他们心中那个所谓纯粹的“橄榄树”。
总结一下
所以,在弗里德曼看来:
恐怖主义不是一股外来的、阻挡全球化的力量。它本身就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系统Bug”。它利用了全球化的工具,放大了仇恨和破坏力,并反过来迫使全球化进程“减速”,让世界重新变得不平坦。
他并不是一个盲目乐观派。他清楚地看到,在我们享受“平坦世界”带来的好处时,也必须时刻警惕并应对那些潜伏在这个开放系统里的“不平坦”力量。全球化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在这场“推平”与“筑墙”的拉锯战中,找到一条更安全、更包容的前进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