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在金融危机中扮演什么角色?

Deborah Beckmann
Deborah Beckmann
Professor of economics, researching historical financial events.

这么说吧,你可以把金融危机想象成一场巨大的火灾,那“泡沫”就是火灾前堆积在现场、被浇满了汽油的木柴和废纸。

泡沫本身不是火,但它让火灾的发生变得几乎不可避免,并且一旦烧起来,火势会大到无法控制。

具体来说,泡沫扮演了这么几个角色:

1. 吹牛的“放大器”和“加速器”

想象一下,某个东西,比如房子或者某个公司的股票,突然变得特别火。大家都在传“买了这个就能发财”,于是价格开始疯涨。

这个价格已经远远超过了它本来的价值(比如一套房子,租金回报率低得可怜,但价格却在一年里翻了一倍)。这就是泡沫。

这时候,很多人害怕“错过这班车”,就急着冲进去。为了能买得起,他们开始大量借钱。银行一看,哎呀,这个东西价格一直在涨,把它作为抵押物很安全嘛,于是也很乐意把钱借出去。

你看,泡沫 → 更多人借钱买 → 价格涨得更快 → 泡沫更大。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泡沫成了整个市场狂欢的“发动机”。没有泡沫,大家不会这么疯狂地借钱去投机;没有疯狂的借钱,泡沫也吹不了这么大。

2. 埋下的“地雷”

这个狂欢派对总有结束的时候。当价格高到离谱,最早进去的人开始觉得“差不多了,该卖了”,或者政府觉得太危险了,开始加息(让借钱的成本变高),这个气球随时可能被戳破。

只要价格开始掉头往下,麻烦就来了。

恐慌会迅速蔓延,所有人都会从“抢着买”变成“抢着卖”。价格会像瀑布一样跌下来。

这时候,之前那个“放大器”就开始反向工作了:价格暴跌 → 借钱买的人发现资产价值远低于贷款额(比如花300万贷款买的房,现在只值150万了)→ 他们还不起钱,只能违约 → 银行收回房子也卖不出好价钱,产生巨额坏账

这就是泡沫破裂,引爆了之前埋下的“地雷”。

3. 引发“多米诺骨牌”的推手

一个两个地雷炸了还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些地雷是连环的。

银行因为有大量坏账,自己也快撑不住了。为了自保,它们会做两件事:

  • 停止放贷: 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其他企业,银行都不敢再借钱出去了。整个社会的“信贷”一下子就冻结了。
  • 催收欠款: 拼命向还能还钱的人和企业要钱。

这就导致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 本来很健康的企业,因为从银行借不到钱周转,也倒闭了。
  • 企业倒闭,员工就失业,更还不起房贷车贷。
  • 失业的人多了,大家都不敢花钱了,又导致更多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继续倒闭裁员。
  • 最终,给其他银行提供资金的银行也出了问题,整个金融系统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倒下。

总结一下:

泡沫在金融危机里,扮演的角色就是**“罪魁祸首”和“催化剂”**。

  • 它用虚假的繁荣把所有人都骗了进来,鼓励大家过度借贷,把风险吹成了一个巨大的气球。
  • 当气球破裂时,它刺破了所有人的财富幻觉,把巨额的债务问题暴露出来。
  • 最后,它通过摧毁银行的信贷功能,把一个领域的资产价格崩溃,演变成一场席卷整个经济的、灾难性的金融危机。

所以说,每次金融危机前,几乎都能看到一个巨大的泡沫。它就像大餐前的开胃酒,让你喝的时候很开心,但最后却是为你后面的巨大账单和痛苦的宿醉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