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能否在社会学上成为“制度化货币”,而不仅仅是一种亚文化现象?

Madison Hart
Madison Hart
Blockchain technology researcher.

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已经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学问题了。我玩比特币好几年了,也一直在琢磨这事儿。我用大白话给你聊聊我的看法。


咱们先把这两个概念弄明白:

  • 亚文化现象:就像玩摇滚、玩Cosplay一样,是一群有共同兴趣和“黑话”(比如HODL、to the moon)的人在自己的圈子里玩的东西。圈外人可能觉得很酷,也可能觉得很怪,但它不是社会主流。现在的比特币,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

  • 制度化货币:就是你钱包里的人民币,或者你账户里的美元。你用它买菜、交房租、发工资,完全不用思考“对方收不收”、“这东西明天会不会不值钱了”。它被国家法律、银行系统、社会习惯等一整套“制度”支撑着,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毛细血管,是社会的默认设置。

那么,比特币能从前者变成后者吗?这就像问一个街头篮球队,有没有可能发展成NBA那样的职业联盟。 有可能,但路上有几座大山要翻。

第一座大山:信任的来源不一样

我们为什么信任人民币?因为背后有国家信用、有法律规定、有央行在调控。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中心化的信任。你信,我信,银行也信,所以它就能流通。

比特币的信任来源完全不同。它背后没有国家,没有银行。它的信任来自于一套公开透明的数学算法和代码,以及所有参与者的共识。这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基于技术的信任。

挑战就在于:要让全社会,包括你奶奶、菜市场大妈都去信任一套复杂的代码,而不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政府或银行,这在心理上和习惯上是个巨大的跨越。 人们天生更倾向于相信权威,而不是相信算法。

第二座大山:剧烈的价格波动

“制度化货币”一个核心功能是“价值尺度”,简单说就是稳定。你今天挣了5000块,你知道下个月这5000块还能买到差不多的东西。

但比特币呢?价格上蹿下跳,今天你手里的币能买辆车,下个月可能只能买个轮子。这种剧烈的波动性,让它很难成为日常交易的货币。没人愿意用一个“价格”本身就是商品的“钱”去买东西。这就好比你用股票去买菜,你和菜贩子都得先查查今天的股价,太折腾了。所以,目前大家更愿意把它当成一种类似黄金的“数字资产”来炒作或储值,而不是当成“钱”来花。

第三座大山:现有“权力玩家”的态度

钱,自古以来就是权力的核心。谁掌握了印钞机,谁就掌握了巨大的权力。现在世界的“权力玩家”——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会轻易放弃这种权力吗?

显然不会。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特性,恰恰挑战了他们的核心利益。它让资金流动难以追踪(影响税收和反洗钱),让央行无法调控(影响货币政策)。所以,你会看到各国政府对它的态度非常暧昧甚至打压。他们更倾向于推行自己控制的数字货币(比如数字人民币CBDC),而不是拥抱一个“失控”的比特币。这些“老玩家”不会轻易让一个新来的“野小子”掀了桌子。

第四座大山:使用的便利性和社会惯性

你想想,我们现在用微信、支付宝支付有多方便?扫一下码就行了。而使用比特币,你需要理解钱包、私钥、地址这些概念,转账还要等一段时间确认,一不小心操作失误,钱就永远找不回来了。这个使用门槛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太高了。

而且,社会是有巨大惯性的。我们已经习惯了现有的金融体系,要让数十亿人改变他们最基础的支付和储蓄习惯,这是一个极其漫长和困难的社会改造工程。

结论:路漫漫其修远兮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比特币能否成为“制度化货币”?

  • 短期内(未来10-20年),非常困难。 它更可能作为一种“数字黄金”,成为全球资产配置的一部分,一种对冲现有金融体系风险的工具。它会越来越主流,但主要是作为一种“资产”,而不是“货币”。

  • 从一个更长远、更宏大的视角看,并非完全不可能。 这取决于几件事:

    1. 技术能否进化? 比如闪电网络等技术能不能解决交易速度和成本问题,让用比特币买咖啡变得像刷卡一样简单。
    2. 社会会不会出现巨变? 比如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人们对法定货币的信任崩盘,被迫寻找替代品。
    3. 年轻一代的观念变化。 在互联网和游戏里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天生对虚拟资产和去中心化理念的接受度更高。当他们成为社会中坚力量时,观念的天平可能会倾斜。

总的来说,比特币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实验。它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和思潮。它能否“制度化”,关键不取决于代码写得多牛,而取决于我们人类社会,最终选择相信什么。 目前来看,它已经成功地从一个极客的“玩具”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金融现象,这本身就是个奇迹了。但要成为像美元那样的“制度”,它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