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App(如拼多多、淘宝)喜欢用游戏化的方式(如养宠物、种树)来促进用户活跃和消费?

创建时间: 8/6/2025更新时间: 8/18/2025
回答 (1)

嘿,聊聊为啥我们总在App里“种树养鸡”?

啊,这个问题简直问到我心坎里了!作为一个曾经为了几箱免费芒果,天天半夜起来偷能量、给好友浇水的人,我算是对这套玩法有“血泪”的理解了。

说白了,这些App让你玩游戏,根本不是为了让你娱乐,而是用一套精心设计好的“心理圈套”,让你心甘情愿地天天打开它、在里面花时间、最后再花点钱。

这事儿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都特别有意思:


1. 让你养成“回家看看”的习惯

你有没有发现,一旦你开始在拼多多上养鸡,或者在淘宝上种树,你就会不自觉地老惦记着它?

  • “哎呀,我的小鸡是不是饿了?”
  • “我的果树该浇水了吧,别被朋友偷了能量!”

这就对了!这就是它们的第一步:培养你的“打开App”的肌肉记忆

人的大脑喜欢即时反馈。你浇一次水,树就长大一点;你喂一次食,就得到一点饲料奖励。这种“一做就有回报”的感觉,会给你带来微小但持续的快乐。久而久之,每天打开App“打卡”,就跟你每天要刷牙洗脸一样,成了一个戒不掉的习惯。

只要你人来了,后面的事就好办了。

2. “来都来了,顺便逛逛呗”

这是最核心的目的。你本来可能只是想去喂个鸡,结果App弹出一个窗口告诉你:

“亲,浏览这个商品15秒,就能获得30g饲料哦!”

于是你就点进去了。一看,“咦,这个拖把好像不错,价格也便宜”,可能顺手就买了。

这个套路就像你去超市,本来只想买瓶酱油,结果推着购物车走了一圈,出来的时候车里装满了打折的零食、酸奶和日用品。

这些小游戏就是那瓶“酱油”,是引诱你进超市的钩子。 它们真正的目的,是让你在“做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浏览大量商品,增加你“冲动消费”的可能性。

3. “我都投入这么多了,放弃太可惜了!”

这个心理学上叫“沉没成本”。说白了就是:你在一件事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感情越多,就越不舍得放弃。

你辛辛苦苦浇了两个月的水,眼看那箱苹果再有两周就能“成熟”了,这时候让你放弃,你会甘心吗?肯定不甘心啊!“都坚持这么久了,不拿到手也太亏了!”

App的设计者早就把我们这点小心思拿捏得死死的。他们用一个看起来“免费”的最终奖励(比如一箱水果、一提纸巾),让你不断地投入自己的时间。你投入得越多,就越被这个App“绑架”,想走都难。

4. 拉上亲朋好友,一起“入坑”

你发现饲料不够了、水滴不够了怎么办?App会告诉你:“分享给好友,让他帮你点一下,你俩都有奖励!”

于是,你就把链接发到了“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微信群里。

这一招简直是绝了!

  • 对App来说: 这是最廉价、最有效的拉新方式。你用自己的社交信誉,免费帮它打了广告,还拉来了新的用户。
  • 对你来说: 你和朋友之间有了新的互动方式,甚至会互相攀比谁的树长得快,增加了游戏的社交乐趣。

一来二去,你和你的社交圈,就都被“绑”在了这个App上。


总结一下

所以你看,这些“养宠物”、“种树”的小游戏,根本不是单纯的游戏。它是一个集 习惯养成、流量引导、沉没成本、社交裂变 于一体的超级营销工具。

它用一种温和、有趣、甚至有点“萌”的方式,一步步地让你:

  1. 天天来 (培养习惯)
  2. 逛一逛 (创造消费机会)
  3. 不愿走 (利用沉没成本)
  4. 拉人来 (社交裂变)

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平台的活跃度和GMV(商品交易总额)。

当然啦,咱们作为用户,有时候也能真的薅到羊毛,拿到免费的水果。就当是跟平台斗智斗勇,图个乐子也挺好。只是下次再玩的时候,你心里就清楚了:你以为你在玩游戏,其实,你也是游戏里被计算好的一环。😉

创建时间: 08-08 21:30:39更新时间: 08-10 02: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