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如女性做家务,男性开汽车)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
好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其实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我就像和你聊天一样,来聊聊我的看法。
广告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如女性做家务,男性开汽车)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
- 洗衣液、洗洁精的广告里,出镜的几乎总是带着温柔微笑的女性。
- 汽车、手表、酒类的广告里,主角大多是事业有成、充满掌控感的男性。
- 儿童玩具广告里,给女孩的总是洋娃娃和过家家,给男孩的总是机器人和玩具枪。
这些就是典型的“性别刻板印象”。你可能觉得,“嗨,不就是个广告嘛,我看完就忘了,还能影响我?”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这种影响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更像是“水滴石穿”。它是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文化渗透,每天一点点,不知不觉中就改变了我们的认知和行为。
具体来说,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我们的脑子里建“格子”:塑造认知捷径
我们的大脑很“懒”,为了节省能量,它喜欢走捷径,把复杂的世界分门别类,贴上标签,放进一个个“小格子”里。
广告常年累月地重复“女=主内、温柔、感性”、“男=主外、果断、理性”,就等于在帮我们的大脑强化这些格子。
- 后果是什么? 当我们遇到一个真实的人时,我们可能不自觉地就把TA往格子里套。
- 看到一个说话温柔、喜欢烹饪的男生,可能会觉得“有点娘”。
- 看到一个雷厉风行、事业心强的女领导,可能会在心里嘀咕“太强势了,不像女人”。
我们甚至都没意识到,这些“第一反应”其实是无数广告帮你预设好的。
2. 影响我们的“自我感觉”和“人生剧本”
这种影响对成长中的孩子尤其深远。
-
一个小女孩,如果她看到的广告全是妈妈在厨房忙碌,女孩在玩洋娃娃,她会潜意识里认为:“哦,原来女孩的人生剧本就是这样写的,我的价值在于变得漂亮、温柔、会照顾人。” 这可能会让她在面对数理化或者想当工程师时,产生自我怀疑。
-
一个小男孩,如果他看到的广告全是爸爸在开疆拓土,男孩在玩打斗游戏,他会觉得:“男孩子就得坚强、有泪不轻弹、必须成功。” 这会让他背上沉重的包袱,不敢轻易表露情感,甚至认为喜欢文艺是“不对劲”的。
广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生活”的蓝图,同时也悄悄地为两性规定了不同的跑道和角色,限制了我们成为“非标准答案”的可能。它在无形中为女性设置了**“职业天花板”,也为男性套上了“情感的枷锁”**。
3. 固化“什么是正常”的社会标准
当一种模式被重复一千遍、一万遍,它就成了“正常”。
广告通过海量的重复,让“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或者“男强女弱”的伴侣关系模式,看起来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
- 结果就是:
- 一个选择当“全职奶爸”的男性,会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和不解的目光。
- 一个对汽车机械了如指掌的女性,会被当成“稀有物种”围观。
因为他们的行为,不符合广告里描绘的那个“正常”世界。广告不仅在卖产品,更是在贩卖和巩固一种社会规范,让不符合规范的人感到格格不入。
一个生动的比喻:给你的“社会操作系统”打补丁
你可以把我们对社会的理解,想象成一个电脑的**“操作系统”**。这个系统在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和生活经历中慢慢安装形成。
而每一个广告,就像是一个微小的**“补丁(Patch)”**。
- 你看一个广告,没什么感觉,就像给系统打了一个小到可以忽略的补丁。
- 但你一天看几十个,一年看几万个呢?这些关于“男性应该如何”、“女性应该如何”的补丁,日积月累,就在悄悄地修改你操作系统的**“默认设置”**。
久而久之,你的系统在处理“性别”这个信息时,就会自动调用这些被修改过的默认程序,形成我们上面说到的那些下意识的判断和行为。
那我们能怎么办?
好消息是,现在情况在慢慢变好。我们开始看到一些广告,比如让女性做赛车手,让男性细致地为家人准备餐食。这说明社会在进步,广告业也在反思。
而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成为一个“清醒的观众”。
下次再看到广告时,可以试着在心里问自己几个问题:
- 为什么这个产品是让女性来代言?换成男性会怎么样?
- 广告里的家庭,为什么总是妈妈在做饭,爸爸在看报纸?
- 它想让我接受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当我们开始思考和提问,我们就从被动的接收者,变成了主动的思考者。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也就在我们身上大大削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