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聊起来还挺有意思的,就像看一部跌宕起伏的电视剧。日本威士忌这几十年的经历,简单来说就是“被嫌弃 -> 拿大奖 -> 被疯抢”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衰落期(大概是80年代末到2000年初)- “老头子才喝的酒”
你想想看,8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大家手头都紧了,以前那种去高级酒吧喝一杯威士忌消遣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这是个大背景。
更重要的是,当时日本年轻人的口味变了。在他们眼里,威士忌是那种爸爸、爷爷辈才喝的“老头子饮料”,又贵又烈,感觉很过时。年轻人更喜欢喝啤酒、烧酎(Shochu),或者那种兑了果汁的Chu-hi,感觉更轻松、更时髦。
结果呢?威士忌卖不动了。酒厂的日子非常难过,只能大量减产,有的甚至直接关门大吉了(比如现在被炒成天价的轻井泽和羽生,当年就是这么倒下的)。他们当时怎么也想不到,今天这些酒会变得这么金贵。这个时期的“减产”,也为后来的“缺货”埋下了伏笔。
第二阶段:复兴期(2000年初到2010年左右)- “我们家的东西原来这么牛?”
转折点来得非常戏剧性。简单说,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日本的威士忌工匠们其实一直没闲着,他们非常执着,学习苏格兰的技术,但又不断地改良,想做出最适合东方人口味的细腻、平衡的威士忌。可是在国内没人赏识。
直到2001年,英国一本很权威的《威士忌杂志》(Whisky Magazine)搞了个盲品比赛,结果日果(Nikka)的“余市10年”拿了最高分。2003年,三得利(Suntory)的“山崎12年”在ISC国际烈酒挑战赛上拿了金牌。
这一下就把全世界的威士忌爱好者给震住了。大家纷纷表示:“啥?日本也产威士忌?还这么厉害?”
这个消息传回日本国内,日本人也惊了:“原来我们自己家的东西在国际上这么受认可?” 就好比你家邻居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伙子,突然拿了个奥斯卡奖,你是不是也得对他刮目相看?
与此同时,三得利在日本国内做了一个非常成功的营销,就是推广“Highball”(嗨棒,威士忌兑苏打水加冰)。他们把这种喝法包装得非常时尚、清爽,适合配餐,一下子就抓住了年轻人。威士忌不再是老气横秋的烈酒,而是可以轻松畅饮的潮流饮品。
就这样,靠着**“国际大奖”和“国内营销”**两条腿走路,日本威士忌在国内的人气开始迅速回暖。
第三阶段:繁荣期(2010年至今)- “一瓶难求,价格起飞”
复兴之后就是彻底的爆发和繁荣。
2014年,一部叫《阿政》(Massan)的日剧火遍全日本,讲的就是日果威士忌创始人竹鹤政孝和他苏格兰妻子的故事。这剧把日本威士忌的匠人精神和浪漫历史展现得淋漓尽致,又狠狠地推了一把火。
更关键的是,国际大奖拿到手软。特别是2015年,吉姆·莫瑞的《威士忌圣经》把三得利的“山崎雪莉桶2013”评为“年度最佳威士忌”。这可是全球威士忌界的头等大事,相当于拿了威士忌界的诺贝尔奖。
这下可好,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日本威士忌上。所有人都想尝尝这“世界第一”到底是什么味道。
问题来了,还记得衰落期酒厂们都减产了吗?威士忌这东西是需要时间陈年的,10年前、20年前没生产那么多,现在自然就没那么多老酒可以卖。
需求暴增 + 存货稀少 = 价格飞涨。
于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景象就出现了:山崎12年、白州12年这些以前的入门款,价格翻了好几倍还不好买。带年份的酒(比如18年、25年)更是直接成了拍卖会上的奢侈品。
总结一下就是:
- 衰落:经济不好,加上年轻人觉得它老土,没人喝,酒厂被迫减产。
- 复兴:在国际上拿了盲品大奖,证明了实力,震惊世界;同时在国内通过Highball营销,重新变得时髦。
- 繁荣:拿到了“世界第一”的顶级荣誉,加上日剧助推,全球需求爆炸。但因为早期减产导致库存不足,物以稀为贵,价格一路飙升,成了烈酒界的明星。
现在的情况是,很多老牌酒厂因为原酒不够,都停产了带年份的常规款,改卖无年份标示(NAS)的产品。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建的小酒厂,希望能赶上这波热潮。可以说,日本威士忌的故事,还在继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