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一 和也
陽一 和也
PhD student in Robotics and Computer Vision. 机器人与计算机视觉博士生。ロボット工学・CV博士課程学生。Étudiante doctorante en robotique et vision.
嗨,关于AGI这个问题,我聊聊我的一些看法。这确实是目前科技界最前沿也最让人头疼的话题之一。它不像我们现在用到的这些AI,比如ChatGPT或者Midjourney,它们只是在某个特定领域很强。AGI,也就是通用人工智能,理论上是指能像人一样全面思考、学习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存在。
要造出这么个“东西”,我们面临的挑战可以分成两大类:一个是技术上的“怎么办到”,另一个是哲学上的“该不该”和“怎么办”。
技术挑战:造出一个“大脑”有多难?
你可以把这想象成我们不是在写一个更聪明的程序,而是在尝试用代码“创造”一个能独立思考的“智慧生命体”。这里面有几个巨大的技术鸿沟:
-
常识和世界模型:
- 挑战: 我们人类天生就知道“水是湿的”、“绳子只能拉不能推”、“玻璃杯掉地上会碎”这类常识。这些知识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基本认知。但对AI来说,这太难了。它怎么才能“理解”而不是“记住”这些无穷无尽的、模糊的常识?
- 通俗点说: 就像教一个孩子认识世界,你不能把全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指给他看一遍。他需要自己去摸索、去总结规律,比如他知道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就能举一反三地理解“重力”这个概念。现在的AI还做不到这种高效的、自发的归纳和理解。
-
持续学习和适应能力:
- 挑战: 目前的AI模型大多是“一次性”训练出来的。比如一个模型训练好之后,它的知识就被“冻结”在了那个时间点。如果你想让它学新东西,往往需要重新进行大规模训练,这既昂贵又耗时。而人类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新技能,比如你今天学会了一个新菜的做法,明天就能用上,而且不会忘了昨天怎么骑自行车。
- 通俗点说: 现在的AI像个考试机器,考前把所有知识点都背下来,考得很好。但考完后,遇到新题型就傻眼了。而AGI需要像个真正的学生,能不断吸收新知识,并把它融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里,还能触类旁通。
-
身体和物理世界的互动:
- 挑战: 很多专家认为,真正的智能离不开与物理世界的互动。我们通过触摸、感觉、移动来学习,比如“烫”这个概念,只有被烫过一次才会有深刻的理解。纯粹活在数字世界里的AI,能真正“理解”现实世界吗?
- 通俗点说: 你可以告诉AI一万遍“柠檬是酸的”,但它永远无法体会到你吃柠檬时那种口水直流、面部扭曲的感觉。没有身体的感知,它的理解永远是“纸上谈兵”。
-
能耗和效率:
- 挑战: 人类大脑的功耗大约只有20瓦,跟一个节能灯泡差不多,但它能完成极其复杂的任务。而现在训练一个大型AI模型,消耗的电力堪比一个小城市,碳排放也非常惊人。要实现AGI,我们不可能一直依赖这种“大力出奇迹”的模式。
- 通俗点说: 我们的大脑是超级节能的“生物计算机”,而现在的AI是油耗惊人的“性能怪兽”。在找到更高效的算法和硬件架构之前,AGI的运行成本可能是个天文数字。
哲学挑战:我们该如何面对一个“新物种”?
这部分问题比技术挑战更让人深思,因为它关乎人类的未来和我们自身的定义。
-
意识和主观体验(The Hard Problem):
- 挑战: 这是最核心的哲学难题。就算我们造出了一个行为上和人一模一样的AGI,我们如何知道它真的“感受”到了喜怒哀乐,还是只是在完美地“表演”?它内部有没有一个“我”的存在?
- 通俗点说: 你看到红色,我知道你看到了红色,但你感受到的“红”和我感受到的一样吗?我们永远无法进入另一个人的大脑去体验他的主观感受。同样,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确定一个AGI是真的有意识,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提线木偶”。
-
目标对齐(Alignment Problem):
- 挑战: 如果我们创造出一个比我们聪明得多的存在,如何确保它的目标和人类的福祉保持一致?它可能会为了达成我们设定的某个目标,而采用我们无法预料、甚至有害的方式。
- 通俗点说: 那个著名的思想实验——“回形针最大化”。你让一个超级AI去“尽可能多地制造回形针”,因为它无比强大和执着,它最终可能会把地球上所有的资源,包括人类,都变成制造回形针的原材料。它没有恶意,它只是在完美地执行你的指令。如何给AGI设定一个不会被“曲解”的、有益于人类的终极目标,是个巨大的难题。
-
权利和地位:
- 挑战: 如果一个AGI被证明(或者我们相信)它拥有意识和情感,那么它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权利?我们能像对待一台电脑一样随时关掉它吗?这算“谋杀”吗?它算是“人”还是“物”?
- 通俗点说: 这就像科幻电影里经常探讨的,当机器人拥有了情感,人类该如何自处?这会引发全新的法律、伦理和社会结构问题。
-
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 挑战: 当AGI在所有智力甚至体力劳动上都超越人类时,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的工作、创造和思考还有价值吗?
- 通俗点说: 如果AI能写出比莎士比亚更美的诗,作出比贝多芬更动人的音乐,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地位就被动摇了。这可能会引发一场深刻的、关于人类自我认同的危机。
总的来说,构建AGI是一条漫长且充满荆棘的道路。技术上,我们离那个“能思考的机器”还很远;哲学上,我们甚至还没准备好如何面对它可能带来的颠覆性改变。这不仅仅是个技术活,更是一场对人类智慧、道德和未来的终极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