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纳瓦尔的这句话,“教学是最好的学习”(The best way to learn is to teach),听起来像一句鸡汤,但其实背后藏着非常深刻的学习原理。
我来试着用大白话,结合我们生活中的例子,聊聊我的理解。
为什么说“教别人”才是“学得最好”的办法?
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看完一本讲“理财”的书。
-
普通学习(自己看):你看完了,感觉“嗯,懂了”,但书一合上,让你具体说说怎么配置资产、怎么计算风险,你可能就卡壳了,脑子里一团浆糊。你只是“知道了”一些概念,但它们是零散的、模糊的。
-
教学式学习(准备教给朋友):现在,假设你要把这本书的内容,讲给你一个完全不懂理财的朋友听。这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1. 你被迫把“模糊”的知识变“清晰”
为了能讲清楚,你不能再停留在“大概知道”的层面。你必须:
- 梳理逻辑:哪个概念最重要?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比如,你得先解释什么是“风险”,才能解释为什么要做“资产配置”来分散风险)。
- 抓住核心:你不能把整本书都背下来,你得提炼出最核心的 2-3 个要点。这个提炼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度的思考和总结。
这个过程就像整理一个乱糟糟的房间。你以为自己知道东西都放哪了,但只有当你需要把所有东西都分门别类,贴上标签放进箱子里时,你才真正搞清楚了你到底拥有什么,以及它们应该在什么位置。教学,就是给你的知识“贴标签、放进箱子”的过程。
2. 你会主动发现自己知识的“漏洞”
当你准备讲稿或者在脑海里预演时,你很可能会突然问自己:
- “等一下,这里说的通货膨胀为什么会导致储蓄贬值?具体的数学关系是啥?”
- “我光知道要定投,但别人问我为什么定投能降低成本,我能解释清楚吗?”
这些“自己问自己”的时刻,就是你发现知识漏洞的时候。如果是自己看书,这些问题很可能就滑过去了。但因为你要“教”,你有了一种责任感,你必须回去把这些漏洞补上,否则在讲的时候就会出糗。所以,教学逼着你从 80 分的理解,向 100 分的完美理解迈进。
3. “用自己的话讲出来”是理解的终极试炼
这也就是著名的“费曼学习法”的核心。物理学大神费曼说:“如果你不能把一个概念用简单的话讲清楚,说明你还没真正理解它。”
- 把专业术语(比如“贝塔系数”)翻译成大白话(比如“你的股票跟大盘一起波动的剧烈程度”)。
- 用生动的比喻来解释复杂概念(比如用“别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来解释资产配置)。
这个“翻译”和“打比方”的过程,会强迫你的大脑以最根本的方式去理解知识的本质。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这个知识就真的“长”在你身上了。
4. 教学能把知识“刻”进你的长期记忆
心理学研究表明,**主动回忆(Active Recall)**比被动复习(Passive Review)的记忆效果要好得多。
- 被动复习:一遍又一遍地看书或笔记。
- 主动回忆:合上书,尝试把内容复述出来。
而“教学”是最高級别的主动回忆。你不仅要回忆起来,还要有逻辑地组织起来,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极大地加深了你对知识的记忆,想忘都难。
总结一下
所以,纳瓦尔说“教学是最好的学习”,可以这样理解:
当你抱着要“教给别人”的心态去学习时,你就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你变成了一个主动的知识加工者和输出者。
这个角色的转变,会启动一套完全不同的学习机制:
- 为了讲清楚,你会把知识系统化。
- 为了不出错,你会去填补所有知识漏洞。
- 为了让别人懂,你会用最简单的方式去理解本质。
- 这个输出的过程,会把知识牢牢刻在你的脑子里。
下次你学到一个新东西,无论是新技能、新理论还是新知识,不妨试试把它讲给你的家人、朋友听,或者写一篇简单的文章发到网上。你会发现,那种“原来我还这里没搞懂”和“啊哈,原来是这样!”的感觉,会让你对学习这件事有全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