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kas Neuschäfer-Hölzenbecher
Lukas Neuschäfer-Hölzenbecher
PhD student in human-robot interaction
好的,关于这个问题,我谈谈我的看法。这事儿其实没那么复杂,也别想得太科幻,咱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次超级加强版的工业革命。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最直接的冲击就是:饭碗没了,还是饭碗升级了?
这得分两头说。
1. 有些工作,可能真的要说再见了
这就像当年汽车普及了,马车夫这个职业就慢慢消失了。人形机器人最先替代的,肯定是那些重复性高、体力消耗大、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
- 工厂流水线工人:拧螺丝、搬箱子、质检...这些活儿机器人干起来不知疲倦,还比人更精确。
- 建筑工人:砌墙、高空作业、搬运建材,这些又累又危险的活,机器人来干再合适不过。
- 清洁工、保安:商场、写字楼的日常巡逻和打扫,程序设定好了,机器人可以24小时干。
- 一些服务员:比如快餐店里配餐、送餐,甚至简单的咖啡制作。
简单说,就是那些“用手和体力”多过“用脑和创意”的工作,会是第一波被冲击的对象。
2. 但同时,会冒出很多你现在想不到的新工作
这就像互联网火了之后,才有了“主播”、“UP主”、“程序员”、“电商运营”这些职业。机器人普及了,新的“饭碗”也会出现:
- 机器人“饲养员”和“兽医”:机器人也得维护、保养、修理吧?总得有人给它们做“体检”,系统坏了得有人修。这就是高级蓝领,技术含量很高。
- 机器人“老师”:机器人需要被训练,学习怎么更好地完成任务。你需要教它怎么端盘子更稳,怎么和人对话更自然。这就是所谓的“AI训练师”。
- 机器人“导演”和“编剧”:你需要规划一整个工厂或一个餐厅的机器人如何协同工作,设计它们的流程和互动,这就像给一群机器人演员排戏。
- 伦理和法律专家:机器人撞了人算谁的?机器人造成了损失怎么赔?这些都需要新的法律法规来界定,也就需要相关的专家。
所以,不是工作没了,而是对人的要求变了。以前可能要求你体力好、手脚麻利;未来可能更要求你会学习、有创意、能解决复杂问题。
对整个经济结构来说,这是一次大洗牌
1. 生产力大爆发,东西可能更便宜了
机器人可以7x24小时不间断工作,成本除了最开始的购买和后续的电费、维修费,比雇人便宜多了。这意味着生产效率极高,很多商品(比如汽车、手机)和服务的成本会大幅下降。对消费者来说,这是好事。
2. “打工人”和“老板”的定义会更模糊
以前,是老板出钱建厂,雇佣工人干活。未来,可能是一个人就能“雇佣”一个机器人团队。比如,一个设计师,他可以买或者租几个建筑机器人,自己接单盖房子,他既是老板也是唯一的“员工”。个人能办成的事会越来越多,小公司、甚至个人工作室的能量会变得巨大。
3. 贫富差距可能会是个大问题
这是最需要警惕的一点。如果机器人带来的巨大财富,只集中在拥有和制造机器人的那一小撮人手里,而大部分人因为工作被替代而没有收入,那社会就会非常不稳定。
怎么解决?这正是现在全世界都在讨论的:
- 收“机器人税”:企业用机器人代替了人力,就要交一部分税,这笔钱用来作为社会福利。
- 搞“全民基本收入”(UBI):不管你工不工作,政府每个月都给你发一笔基本的生活费,保证你饿不死。这样你就可以安心地去学习新技能,或者从事一些不那么赚钱但有意义的事,比如艺术、公益。
- 缩短工作时间:比如一周工作三天,甚至两天。因为机器人把大部分活都干了,人就不需要那么累了,可以有更多时间去生活、娱乐和创造。
总结一下
总的来说,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就像一把双刃剑。
- 它会淘汰掉旧的、重复性的岗位,但也会催生出新的、更有创造性的岗位。
- 它会让我们的生产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也会带来严峻的社会财富分配挑战。
对我们普通人而言,与其焦虑自己的工作会不会被替代,不如思考一下:哪些是机器人做不到的?
- 创造力、想象力
- 复杂的人际沟通、情感交流
- 战略性、批判性的思考
- 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未来,这些“人性”的特质,才是我们最宝贵的“饭碗”。与其和机器人比谁拧螺丝快,不如和机器人合作,让它做我们的工具,我们则去做那个使用工具、创造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