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其实背后藏着奢侈品营销最核心的秘密。我试着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一下,你就明白了。
想象一下,你在市场上要卖两样东西:一把锤子和一顶皇冠。
-
卖锤子:你怎么做广告?你肯定会说:“我的锤子,用的是XX特种钢,坚固耐用,砸钉子一砸一个准,手柄是人体工学设计的,用起来不累手,现在买还送三个钉子!” 这就是介绍功能,因为大家买锤子,就是为了解决“砸钉子”这个具体问题。
-
卖皇冠:你怎么做广告?你总不能说:“我的皇冠,含金量99.9%,镶了38颗钻石,重1.2公斤,戴在头上很稳当!” 这么说是不是感觉一下就把皇冠的档次拉低了?皇冠的价值根本不在于它有多重、多亮,而在于它代表的权力、地位和独一无二的尊贵。所以,你要拍的广告,应该是国王加冕的宏大场面,是万众臣服的眼神,是流传百年的传奇故事。
奢侈品,其实更像是“皇冠”,而不是“锤子”。
下面我分几点来给你拆解一下,为什么它们要这么做:
1. 卖的不是产品,是“梦想入场券”
说白了,绝大多数人买奢侈品,都不是为了它的基础功能。
- 没人真的需要一块能防水300米的百达翡丽手表,来看现在几点了,你的手机比它准。
- 没人真的需要一个爱马仕的包装东西,一个帆布袋可能更结实耐用。
消费者买的,是这个品牌所营造的“梦想”。广告里那个开着跑车、穿梭在欧洲小镇的优雅男士,那个在私人游艇上、享受着地中海阳光的自信女士……这些画面,其实是在告诉你:“拥有了我们的产品,你就可以进入这样的生活,成为这样的人。”
这个产品,就是一张通往你向往生活的“入场券”。所以,广告的重点必须是把这个“梦想”描绘得足够诱人,而不是告诉你这张“票”是什么材质做的。
2. 巩固“神话”,拉开距离
奢侈品的核心魅力之一,就是它的“稀缺性”和“神秘感”。
如果劳力士的广告天天给你讲它的机芯有多少个零件,用了什么904L钢,防水性能怎么测试……那它听起来就跟一个高端的工业品或者电子产品没什么两样了,比如像介绍苹果手机的芯片一样。这会把它从“神坛”上拉下来,变得“接地气”了。
而“接地气”是奢侈品的大忌。
它们需要通过讲述一个宏大、抽象、甚至有点看不懂的故事,来维持自己的“神话地位”。比如,一个关于创始人坚持百年手工的匠心故事,一个关于自由、勇气和探索的艺术短片。这些故事让你觉得,这个品牌是有灵魂、有历史、有传承的,它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商品,而是一个值得被仰望的传奇。这种距离感,恰恰是价值感的来源。
3. 让你觉得,你买的不是“东西”,而是“你自己”
这涉及到一点消费心理学。我们买东西,很多时候是在进行“自我表达”。
- 你穿一件潮牌T恤,是在告诉别人:“我很酷,我懂潮流。”
- 你用一款极简设计的笔记本,是在告诉别人:“我注重效率和品味。”
奢侈品广告的故事,其实是提供了一个“人设剧本”。
- 卡地亚的广告里充满了关于“永恒爱情”的承诺,当你买下它的对戒,你买的不仅是戒指,更是对自己爱情信念的一次“确认”。
- 迪奥的广告里展现了独立、自由、甚至有点叛逆的女性形象,当你喷上它的香水,你感觉自己也获得了那种“老娘slay全场”的气场。
广告里的故事,让你产生了情感共鸣。你把自己的情感和渴望,投射到了那个品牌上。所以,你最终购买的,是一个“理想中的自己”的象征物。
4. 创造一个“圈子”,而价格就是门槛
奢侈品广告从不谈性价比,也几乎不提价格。它通过展示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在筛选它的目标客户,并为这些人建立一个无形的“圈子”。
广告告诉你:“能看懂并欣赏我们这个故事/生活方式的人,才是我们的朋友。” 当你购买了它的产品,你就自动获得了进入这个“圈子”的资格。这个圈子里的人,共享着相似的品味、价值观和经济实力。
所以,广告的作用不是“说服”你去买,而是“吸引”你加入。它在建立一种文化认同感。
总结一下
简单来说,奢侈品广告不聊功能,是因为:
- 功能不重要:没人为功能付那么多钱。
- 梦想更值钱:卖给你一个成为“人上人”的梦想,比卖一个包包利润高多了。
- 保持神秘感:聊技术细节会掉价,讲故事才能造神。
- 连接情感:让你买的不是商品,而是对一种身份或情感的认同。
下次你再看到那些云里雾里的奢侈品广告,就可以这么想:它不是在介绍这个东西能为你做什么,而是在告诉你,拥有了它,你能成为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