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很高兴和你聊聊这个超级有意思的“双信封悖论”,这玩意儿确实能把人绕进去,但搞懂了之后会觉得豁然开朗。
什么是双信封悖论?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有人递给你两个一模一样的信封,并且告诉你:
- 其中一个信封里的钱是另一个的两倍。
- 你不知道具体数额是多少,但确实是一个是
A
元,另一个是2A
元。
现在,你随机选了一个信封。在打开之前,那个人问你:“你想不想换成另一个信封?”
这时候,你该怎么决策呢?
看起来“稳赚不赔”的交换策略
大多数人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换不换都一样,概率都是50%,没啥区别。
但是,让我们试着用一种“数学”的方式来思考一下,悖论就从这里开始了:
- 假设你手里这个信封里的钱是
X
元。 - 那么,另一个信封里的钱,只有两种可能:
- 要么是
2X
元(如果你拿到的是那个钱少的信封)。 - 要么是
X/2
元(如果你拿到的是那个钱多的信封)。
- 要么是
- 因为你是随机选的,所以这两种可能性看起来是均等的,概率各为50%。
好了,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交换后得到的钱的“期望收益”(Expected Value),也就是平均来看,你能得到多少钱:
期望收益 = (得到 2X
的概率 × 2X
) + (得到 X/2
的概率 × X/2
)
期望收益 = (50% × 2X
) + (50% × X/2
)
期望收益 = X
+ 0.25X
期望收益 = 1.25X
哇!算下来,交换后的期望收益是 1.25X
,比你手里现在的 X
要多25%!
根据这个计算,结论似乎是:你永远都应该交换!
悖论来了:如果你交换了,拿到了另一个信封。在你打开它之前,我再问你同样的问题:“你想换回去吗?”。按照刚才一模一样的逻辑,你手里的新信封金额是 Y
,换回去的期望收益是 1.25Y
,所以你又应该换回去……这就陷入了一个无限交换的死循环。
这显然是荒谬的。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悖论到底错在哪了?
这个悖论最核心的诡计在于,变量 'X' 的定义是混乱且偷换概念的。
在上面的计算中,X
一会儿代表“较小编号的信封金额”,一会儿又代表“较大编号的信封金额”,但在同一个公式里,它被当成了一个固定的、已知的基础值。这在逻辑上是错误的。
让我们换个角度想
忘掉那个迷惑人的 X
,我们从最开始的设定出发。设两个信封里的钱分别是 A
和 2A
。
你手里拿到的信封,只有两种情况:
- 情况一:你拿到了装有
A
元的信封。如果你交换,你会得到2A
元,净赚A
元。 - 情况二:你拿到了装有
2A
元的信封。如果你交换,你会得到A
元,净亏损A
元。
这两种情况发生的概率都是50%。
所以,我们计算一下交换的净收益期望:
净收益期望 = (情况一的概率 × 收益) + (情况二的概率 × 收益)
净收益期望 = (50% × +A
) + (50% × -A
)
净收益期望 = 0.5A
- 0.5A
= 0
结论很清晰:从数学期望上讲,交换和不交换的收益是完全一样的。你并不会因为交换而“赚到”什么。
那么,为什么 1.25X
那个算法是错的?
因为在 E = 0.5 * (2X) + 0.5 * (X/2)
这个公式里,两个 X
代表的不是同一个东西。
- 在
2X
这一项里,X
代表的是小信封里的钱(即A
)。 - 在
X/2
这一项里,X
代表的是大信封里的钱(即2A
)。
你不能把一个代表 A
的 X
和一个代表 2A
的 X
放在同一个公式里,当成同一个基准值来计算收益率。这就像拿苹果的重量和橘子的价格做加减,单位都不统一,完全没有意义。
一个一听就懂的例子
假设你打开了你的信封,发现里面有 100元。
现在你再考虑要不要换。另一个信封里可能是 50元 或 200元。
- 可能性A:这对信封是(50, 100)的组合。你拿到了100,交换会让你损失50。
- 可能性B:这对信封是(100, 200)的组合。你拿到了100,交换会让你赚100。
你要不要换,完全取决于你认为可能性A和可能性B哪个概率更大。
- 如果给你信封的是个穷学生,他拿出100和200的组合(总共300)的概率可能很低,那么(50, 100)这个组合的可能性就更大。那你就不应该换。
- 如果给你信封的是比尔·盖茨,他拿出(100, 200)的组合简直太轻松了,甚至(100万, 200万)都有可能。相比之下,(50, 100)这种“小钱”的组合概率可能更低。那你可能就应该换。
看到了吗?在你获得更多信息(比如打开信封看到具体金额,以及对设局者背景的了解)之后,决策就不再是简单的50/50了。而悖论的那个算法,恰恰是忽略了这些现实世界中至关重要的“先验知识”。
总结一下
双信封悖论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逻辑陷阱,它不是数学本身出了问题,而是构建问题的方式有误导性。
- 核心错误:那个“
1.25X
”的算法错误地混用了变量X
的含义。 - 正确视角:从上帝视角看,设金额为
A
和2A
,交换的期望收益为零。 - 现实决策:当你打开信封看到具体金额后,你的决策就不再是纯粹的数学问题,而是基于你对“这个金额是如何产生的”的概率判断(贝叶斯推断)。
所以,下次再有人拿这个问题“考验”你,你就可以告诉他,那个看似高明的1.25X
算法,其实只是一个巧妙的逻辑魔术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