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波尔多右岸(如圣爱美隆)采用了可定期更新的分级制度,而左岸却坚守160多年前的名单?

为什么波尔多右岸像圣爱美隆那样用可更新的分级,而左岸还死守着160多年前的老名单?

嘿,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我自己也喝了不少波尔多酒,研究过这些分级制度。简单说吧,波尔多葡萄酒的分级就像是两个不同的“家族传统”:左岸(比如梅多克地区)用的是一个老古董制度,基本不动;右岸(像圣爱美隆)则更灵活,每隔几年就调整一下。咱们一步步来聊聊为什么会这样,别担心,我会尽量用大白话解释。

先说说左岸的分级:1855年的“铁饭碗”

  • 历史背景:左岸的分级制度是1855年为巴黎世界博览会搞出来的。那时候,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想炫耀一下波尔多的好酒,就让经纪人们根据酒庄的声誉和酒价排了个榜单。结果就定了61个酒庄,从一级到五级(主要是梅多克的,加上一个格拉夫的侯伯王)。这个名单基本就固定了,160多年过去了,几乎没大变过。
  • 为什么不更新? 主要是因为稳定和传统。左岸的酒庄大多是老牌贵族地产,土地和声誉都超级稳固。更新名单的话,会引起大乱子——比如某个酒庄降级了,价格就崩了,酒庄老板肯定不干。而且,这些酒庄的影响力很大,能游说政府保持原样。历史上只有少数调整,比如1973年穆顿·罗斯柴尔德从二级升到一级,那还是因为它太有名了。总之,左岸的分级就像个“终身制”,目的是保护市场秩序,让买酒的人放心:你买一级庄的酒,永远是一级庄的品质和地位。

再看看右岸的分级:每10年“重新洗牌”

  • 圣爱美隆的例子:右岸的圣爱美隆产区是1955年才开始自己的分级制度的(注意,比左岸晚了100年)。他们分成几个级别:一级A、一级B、二级什么的。最关键的是,这个制度设计成每10年更新一次,基于酒庄的实际表现,比如酒的质量、土壤管理、声誉和市场反馈。酒庄可以升级、降级,甚至新酒庄也能挤进来。
  • 为什么这么灵活? 右岸的酒庄不像左岸那么“贵族化”,很多是小农庄或新兴的,产区也更注重梅洛葡萄而不是赤霞珠。更新制度能鼓励酒庄努力改进——如果你酿得好,就能升上去;反之,就得降级。这反映了右岸的“竞争精神”,让整个产区保持活力。举个例子,著名的白马庄(Cheval Blanc)和欧颂庄(Ausone)就是一级A的,但其他酒庄得靠实力证明自己。历史上这个制度也闹过事儿,比如2006年更新时有酒庄起诉,但总体上它让右岸更适应现代市场。

两边不同的根本原因

  • 地理和文化差异:左岸是河流左边的大平原,酒庄大而稳;右岸是右边的丘陵地带,酒庄小而多,变化快。所以左岸更注重“传承”,右岸更看重“创新”。
  • 经济和政治因素:左岸的顶级酒庄控制着大笔钱和影响力,他们不想冒险改制度,怕丢掉“金字招牌”。右岸则希望通过更新吸引投资和新买家,让更多酒庄有机会出头。
  • 实际影响:如果你是普通喝酒的人,左岸的分级简单好记,买拉菲或玛歌就知道是顶尖的。但右岸的更新意味着你得关注最新名单,比如最近一次是2022年的调整,有些酒庄升了,有些降了——这让选酒更有趣,但也更需要做功课。

总的来说,这俩制度都是法国葡萄酒法规的一部分,体现了波尔多的历史和个性。左岸守旧是为了稳定,右岸更新是为了进步。如果你刚入门,建议从左岸的入门级酒开始试试,再去探索右岸的惊喜。有什么其他问题尽管问,我这儿还有几瓶波尔多等着分享经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