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事儿确实是前些年日本威士忌圈里一个有点乱,但又很有意思的现象。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解释清楚。
简单来说,就一句话:想买的人太多,但真正自家酿的好酒太少,中间的空子又太大,就有人动起了歪脑筋。
咱们可以把这事儿分成几步来看:
第一步:突然火了,家里没“余粮”了
你想想,大概十来年前,日本威士忌突然在全球火得一塌糊涂。各种国际大奖拿到手软,什么山崎、响、余市,一下子成了威士忌爱好者眼里的“香饽饽”,价格也跟着坐火箭往上涨。
问题来了:威士忌这东西,不是今天生产明天就能卖的。一瓶标着12年的威士忌,那可是实打实地在橡木桶里睡了12年。酒厂在十多年前哪能想到今天会这么火?他们当时生产的量,是按照当时的市场需求来的。
结果就是,**需求暴增,但陈年老酒的库存根本跟不上。**酒厂只能把各种带年份的酒款(比如响17年、白州12年)纷纷宣布停产,因为实在没酒可卖了。市面上仅有的一点存货,价格更是被炒上了天。
第二步:法律有空子可钻
这就到了最关键的一步。在2021年以前,日本对于“日本威士忌”的法律定义非常模糊,可以说是漏洞百出。
当时的情况是,只要这瓶酒是在日本装瓶的,哪怕里面的酒液是从苏格兰、加拿大、美国这些地方用大桶进口来的“原浆”,再兑点日本本地产的酒(甚至不兑),它都可以合法地在酒标上写上“Japanese Whisky”(日本威士忌)。
这就像什么呢?比如你开个“正宗北京烤鸭店”,但你的鸭子是从外地买的现成的,你只是在自己店里加热一下、切一下,然后就打着“本店秘制”的旗号卖出去了。在当时,这在日本威士忌行业是合法的。
第三步:商机(或者说投机)来了
市场上有巨大的需求,好酒又没货,法律上还有这么大的空子,那生意人肯定不会放过啊。
于是,很多本身没有自己蒸馏厂、或者刚建厂没几年根本没有陈年老酒的公司,就冒了出来。他们的操作通常是:
- 从国外(主要是苏格兰和加拿大)低价进口大量的威士忌原酒。
- 在日本进行简单的勾兑和调和,甚至只是直接装瓶。
- 设计一个看起来非常“日式”的酒标,什么武士啊、富士山啊、毛笔字啊,各种元素都给你用上,再起个听起来很厉害的日本名字。
- 然后就堂而皇之地作为“日本威士忌”推向市场,卖给那些慕名而来但又不太懂行的消费者。
这些酒,就是我们说的“贴牌日本威士忌”。它们喝起来可能不差,但它们根本不是在日本的风土、用日本的工艺、经过漫长岁月陈酿出来的东西。它们只是“穿着和服的外国人”,利用了日本威士忌的好名声来赚钱。
结局:行业开始“刮骨疗伤”
这种乱象持续了好几年,也损害了日本威士忌的整体声誉。终于,日本的官方机构和酒厂们自己也坐不住了。
2021年,日本洋酒酒造组合出台了新的规定,明确定义了什么是真正的“日本威士忌”:必须使用日本的水,在日本境内进行糖化、发酵、蒸馏,并且在日本的橡木桶中陈年至少3年等等。
这个新规给了那些“贴牌酒”一个沉重的打击。现在,如果你看到一瓶酒的酒标上敢于写上“日本ウイスキー”(Japanese Whisky 的日文写法),那基本可以确定它是符合新规的“真·日本威士忌”了。而那些不符合规定的,就只能改叫“威士忌”或者别的名称,不能再蹭“日本”这个金字招牌了。
所以,总的来说,贴牌日本威士忌的出现,就是一个市场狂热、产能滞后和法规漏洞共同催生出的一个特殊时期的产物。好在现在这个“蛮荒时代”已经基本结束,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