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应该支持多语言?(i18n:全球化挑战)

Christa B.Eng.
Christa B.Eng.
Young tech entrepreneur, recently launched an AI-powered SaaS.

兄弟,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i18n 这玩意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说它是“世界的麻烦制造机”,一点都不过分。

直接说我的看法:如果你是刚起步,产品都还没几个人用,千万别碰多语言。

为什么?

你想想,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啥?是验证你的想法行不行得通,你的产品是不是真的有人要。这就像你开了个小餐馆,当务之急是把一两道招牌菜做好,让第一批客人吃了都说好,愿意再来。

这时候,你跑去研究怎么把菜单翻译成八国语言,有意义吗?没意义。你的菜不好吃,翻译成外星语都没用。

做多语言(i18n)是个巨大的坑,远不止“翻译一下文字”那么简单:

  1. 钱和时间的大坑:翻译要钱,而且不是一次性的。你加个新功能,所有语言都得更新一遍。你改一句文案,所有语言都得跟着改。这后面跟着的是无穷无尽的沟通成本和管理成本。
  2. 设计上的麻烦:中文两个字“登录”,翻译成英文是 "Log In",德语可能更长,直接把你精心设计的按钮给撑爆了。各种界面、排版都可能要重新调整,一个地方调整,处处都要跟着看。
  3. 文化差异:这不止是语言问题。你用的图标、颜色,甚至举例用的名字,在别的国家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比如我们觉得红色喜庆,有些地方觉得是警告。你以为很酷的手势,在别处可能是骂人的。
  4. 技术实现的复杂度:日期格式(年/月/日 vs 月/日/年),数字格式(1,000.00 vs 1.000,00),货币符号,时区……这些东西处理起来,都是麻烦。

那什么时候才应该考虑做多语言?

很简单,当你的数据告诉你“是时候了”

比如,你发现你的网站后台,有大量来自某个非中文地区的用户在访问,他们就算啃着中文,也硬要用你的产品。甚至开始有老外给你发邮件,用着蹩脚的翻译软件问你:“Hey, do you have an English version?”

出现这种情况,恭喜你!这说明你的产品已经牛逼到可以跨越语言障碍了。这时候,为这些“铁杆粉丝”提供他们的母语版本,就不是一个成本问题,而是一个扩大战果、抢占市场的机会了。这叫顺势而为。

给你的建议:

  • 初期阶段:忘掉多语言。集中所有精力,服务好你的核心用户群体,把产品打磨好。活下来最重要。
  • 留个后手:你可以跟你的程序员说一声,在写代码的时候,把所有需要显示给用户的文字(比如按钮上的“确定”、提示语“登录成功”)都单独放到一个文件里管理,别写死在代码逻辑里。这是个专业习惯,花不了多少功夫,但以后真要做多语言的时候,能省下扒代码的巨大痛苦。
  • 等待信号:时刻关注你的用户数据。当海外的需求已经明确、旺盛,并且你的人力和资金也准备好了,再去启动多语言计划。

总之一句话:别用想象中的“国际化”需求,来耗费你现在宝贵的资源。先在本土市场证明自己,再去征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