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太经典了,几乎每个技术出身的人在做自己的产品时,都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问自己。
你可以这么想一个场景:你是想先打造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然后满世界去寻找一个需要用它来砍的东西?还是先发现生活中有一块肉很难切,然后去找一把合适的刀?
“为了炫耀技术”就像前者,你手里有把“宝剑”(比如最新的AI模型、最酷的架构),你太爱它了,总想用它来做点什么,于是你做的产品,本质上是为了给这把剑找个应用场景。你跟别人介绍时,会忍不住先说“我这个东西用了XXX技术,特别牛……”。
“为了解决问题”就像后者,你先看到了一个“痛点”(比如“每次报销贴发票都烦死了”、“小区的狗太多,出门总怕踩到屎”),这个痛点让你感同身受,或者你观察到别人因此很痛苦。然后你才开始想:“我用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时候,技术只是你工具箱里的一个选项,也许你需要的是一把好刀,也许一把剪刀就够了,甚至可能你发现最好的办法是直接用手撕。
这里有几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帮你判断:
-
你怎么向别人介绍你的产品? 你是先说它用了什么技术,还是先说它能帮用户解决什么麻烦?如果你的第一反应是聊技术,那就要警惕了。一个好的产品,应该能让不懂技术的人一听就明白它“有什么用”。
-
如果把酷炫的技术拿掉,问题还存在吗? 假设你不能用AI,不能用大数据,不能用区块链,你打算解决的那个问题,是不是依然让用户很痛苦?用户是否愿意用一个更“笨”但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恭喜你,你找到了一个真问题。
-
你的用户是谁?你和他们聊过吗? 去找10个你的潜在用户,别急着推销你的产品。你先听他们抱怨,听他们在工作或生活中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听完之后,看看你的产品是不是刚好能解决他们抱怨的那些事。如果他们对那个问题根本没感觉,那你的产品可能只是你的一厢情愿。
对技术有热情是好事,这是创新的源动力。但一个能活下来、能做大的产品,最终一定是因为它实实在在地为某群人解决了某个问题,提供了价值。技术是实现价值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很多时候,最成功的公司,用的反而是最成熟、最“无聊”的技术,但它们把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了。